期货日报:高位回落 棉价需要重新定位
生意社12月6日讯 11月份,内外盘期棉在大幅上涨后出现急速调整,幅度达25%左右。近日,郑棉触及24000元/吨上方低点、ICE期棉触及110美分低点附近构筑短暂平台,并于12月初走出了一轮反弹行情,郑棉冲击27000元/吨关口,ICE期棉冲击130美分/磅关口。
从前期大幅上涨到近期急速下跌,主要原因是在前期流动性过剩的强烈预期之下,期价过度透支了供需利多因素,超出了整个产业链以及国家的认可程度,同时我国政府出台了坚定的通胀调控政策。笔者认为,对于2010年创出3万以上历史高位的棉价和目前急速调整后的棉价,我们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
一、现货市场:产业链僵持后的演进
从近期现货链条来看,籽棉价格维持在5—5.5元/斤区间,皮棉报价维持26000—28000元/吨区间,下游普梳32S纱价保持在38000—40000元/吨区间。棉农手中籽棉有限,开始惜售,大量高位收购籽棉的加工企业碍于成本以及未来供需缺口,坚守不卖。而最为艰难的纱厂,前期高价购买原料同时遭遇目前下调的纱价,且销售依然不旺,不敢贸然接单,观望心态更加强烈。整个棉花产业链陷入僵持状态。
谁能坚持到最后?阶段性天平将偏向何方?这是目前在产业链僵持之中,市场关注的主要问题。棉农方面,籽棉所剩有限,价格预计5元/斤甚至下方后期也能接受,但已经很难起主要作用。下游纱厂作为中间环节,最担心的是价格的大起大落,同时从实际调查来看,纱厂的棉花原料库存普遍维持在1—2个月之间,春节前后有明显的补库需求,只要价格近期出现企稳信号,半个月后市场还是有购买意愿的,这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现货因素。另外,皮棉大量滞留在流通环节,囤棉企业对于棉花价格的坚守程度以及信心更是关键,就目前来看,企业囤棉意愿十分坚决,低位基本不对外报价,封杀了行情的下跌空间。
让我们大胆假设后期的一个简单路线图:纱厂产品库存开始陆续走货,引发纱厂原料补库,进一步加大棉花企稳步伐,棉企顺势销售,并展开提价,行情呈现企稳走升格局。期间的政策调控或者外盘的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行情出现一定的跳空断点。无论如何,僵持后的产业链如何打破,将是我们分析后市行情必须密切关注的第一要素。
二、期棉市场:存量资金间的共舞
受国家物价调控政策及期货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面对今年以来波动剧烈的棉花市场,追求稳健回报的资金暂时选择了退场观望,近来期棉市场整体呈现出资金流出状态。截止到12月3日,郑棉总持仓从11月10日的481742手降至365010手,减幅达24%,若从11月2日的总持仓590996手计算,减幅更是达到38%,资金流出非常明显。ICE期棉市场呈现类似的特点。
总体上看,目前国家政策对物价调控意向坚定,证监会加大了对期货市场的监控力度,期货市场保证金、手续费等纷纷进行上调,令部分资金暂时退避三舍,期棉市场进入了存量资金间的共舞阶段。对棉花市场的分歧看法,也造就了行情的区间振荡局面。
三、从政策落脚点看回调目标
棉价的暴涨是国家以及产业链下游企业所难以承受的,但棉价的暴涨暴跌同样会对产业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也是国家以及产业链各方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但棉价在何种程度上是合理的?用历史统计的眼光或者从供需格局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也需要进一步综合权衡。
近期国家稳定物价的调控力度可谓空前,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国家还是希望对前期上涨过快的商品价格进行一定的泡沫挤压,从而使价格停留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之上。这个水平不能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还要兼顾通胀预期因素以及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
因此,对于中间囤货环节以及游资的炒作,国家政策打压的力度会继续加强。目前棉花大量停留在中间环节,国家会不会在当前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之初暂缓政策压制,给中间商以喘息机会有待观察。不论30000元/吨的棉花价格还是26000元/吨的棉花价格,或者是20000元/吨的棉花价格,从历史角度考虑按照绝对价格考虑都是高价,但其背后是各方对棉花未来供需的博弈,是高还是低,阶段性的标准必须要关注国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