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回顾:十一五中国服装业大事记
生意社1月5日讯 有人说,评价一个设计师的成功看5年,评价一个品牌的成功看10年,评价一个产业的成功看50年。中国的服装产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之后,早已不是那片灰蓝色的海洋,五彩斑斓的服饰已将中国点缀得让人如此“惊艳”。“十一五”即将过去,“十二五”笑颜初露。回首之时,赫然发现五年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寒冬”与太多的激动。这五年,我们离时尚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这五年,国际对我们的关注从未如此密集。
过别旧岁之际,我们重新梳理这五年《服装时报》“中国服装业十大新闻”的脉络,发现那些记忆的片段居然联系得如此紧密,也蕴含着如此之多的巧合与必然。历史的车轮在刻印下轨迹的同时也给予中国服装界以深刻启示,让我们愈发深刻地感受到服装业的那些欢笑与哀愁。
1、配额贸易战
十大新闻回顾
2005年:“配额取消,中国纺织服装业遭遇欧美‘特保’,经磋商谈判,中国与欧美就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达成协议”
2006年:“中国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
2007年:“中欧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取消”
事件概述
中国服装业自2005年1月1日起迎来了“后配额时代”,全球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但欢呼声尚未散去,美国和欧盟均对廉价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表示了不满,认为这损害了各自纺织服装厂商的利益。于是,来自欧美的“特保”等限制措施接踵而来。
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在上海签署了《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和服装谅解备忘录》;同年9月5日,双方就解决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达成一致,本着巩固和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原则,中国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在京签署了《磋商纪要》。与中欧谈判的一气呵成不同,中美谈判却经过了五个月的7轮艰难磋商谈判。2005年11月8日,中美就纺织品达成一个暂时性协议: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将要持续到2008年,限制的数量涉及30种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涉及纺织品每年的增长率将被限制在10%一17%。
到了2006年1月1日,我国政府取消了从2005年开始征收的7大类148个类别的纺织品加征关税,希望借此将困扰服装企业出口的紧箍咒摘下。但关税取消后重新实行配额,导致的另一结果就是企业购买配额的成本增加,也加大了纺织品出口的成本,利润额下降。
2007年10月,中欧就2008年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新的协议,自此从2005年延续下来的、实施了两年多的输欧纺织品配额限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双边监控方案,而这项新协议也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中欧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取消。
依据中美于2005年签订的协议,从2009年1月1日开始,美国对中国连续三年实施的纺织品贸易配额限制告别了历史舞台。这是继中欧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结束后,中美纺织品贸易的无配额时代的来临。
评点之声
中国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虽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应享有的权益,但是这条道路走的却无比艰辛。美欧为保护自身落后产业,实施“特保”并延续贸易配额时间,这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即使在2009年以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但美国众议院仍不时有“必要的监测措施是为了应对中国的受补贴产品很可能出现的进口激增”这样的声音出现,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置身乱象纷呈的全球经济大环境,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成本正常化的进程还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去努力,而根本出路就在于加速产业升级进程,通过提高企业的科研优势而增加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纺织服装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