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服装展销售“遇冷” 跳楼甩卖无人问津
开平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去年的服装展销会,也是12月底开始举行,开始打广告说为期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主办方又打出广告“延期三天”,三天后,再次“延期三天”,后来,一共持续了7个“最后三天”,一直持续到春节前的几天才结束。这样的“最后三天”,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意有多好。
打折促销五大陷阱
第一,价格欺诈陷阱
一是虚构原价假打折。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喜欢购买打折商品的心理,随意虚构原价,所谓的优惠也“纯属虚构”。
二是先提价再返利赠券。
三是低价招徕高价结算。在销售一些价值不高的商品时,标低价吸引顾客,在结算时却以高价收费。
第二,折扣误导陷阱
“买满就送”、“买满就减”、“买×返×”等是目前促销活动中商家常用的手法,看上去优惠额度很大,但实际上附带很多限制条件、计算复杂,消费者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惠。
主要表现在:
一是商品折扣名不符实。很多商家在推出“买满就送”、“买满就减”的活动中,将商品的价格标注为199元、1999元、19999元等,同时提高小额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实际难以得到广告宣传中的折扣。
二是总折扣率难以计算。
三是全场低折扣误导。很多商家用显眼的字体书写全场1-3折,实际上大部分柜台或品牌没有宣传所称的折扣,甚至有很多商品根本就不参加活动。
四是返利使用限制多。
第三,循环消费陷阱
返券活动中,商家大多对商品标价进行了“技术”处理,使消费者陷入循环消费中。
一是凑整陷阱。商家规定必须购满规定数额商品才赠券,消费者为了获得代金券,不得不买些东西凑整。
二是不找零用陷阱。代金券购物是不找零的,消费者为了避免损失,就干脆添加一定现金购买标价高于所得赠券面值的商品。
三是消费额度限制陷阱。商家往往采取消费额度限制的方法,要求消费者在使用返券等时一定要添加现金,而且在比例上有不利于消费者的做法,使消费者陷于循环购物的境地。
第四,规避责任陷阱
少数无良商家会借机销售伪劣质次商品,并以促销为借口规避产品质量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换季商品促销逃避“三包”责任。以低廉的价格销售换季商品,消费者等到适合季节再用,耗尽了“三包”期限。
二是以奖品、赠品为名处理伪劣次品。将残次品或劣质品当奖品,赠给消费者,并不提供发票、保修卡等质量保障凭证,或者注明“无偿赠送,质量问题概不负责”。
三是甩卖伪劣滞销商品。以打折之名推销长期积压的滞销货,并以“特价商品概不退换”为由拒绝履行“三包”义务。
第五,免费服务陷阱
部分服务企业以免费品尝、免费试用、免费拍照和免费赠送等方式诱使消费者进入商家设定好的免费程序难以自拔,这些程序的终端仍是有价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