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纺织服装业:“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


http://www.texnet.com.cn  2011-01-11 08:13: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收藏

  猜想之一:设计仍坚持现在的风格。因为它抓住了很多人的需求,也符合未来市场的消费潮流。

  随着消费心理的成熟,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大牌,个性化的服装设计师品牌在市场上开始有了一席之地,大众化的感觉已经不能满足那些追求个性的人士对服装穿着的需求,作为设计师品牌的“例外”,无疑也能继续得到这部分人群的关爱。

  另外,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一个大时尚的概念,是长期战略性的话题,而不是流行话题。这么多年来,“例外”一直强调的低物质感、自然元素,其实契合了人们现在一直倡导、未来将成为消费趋势的低碳、环保理念。

  猜想之二:店铺数量还会收缩,自营店会增加,会进入更多的设计师品牌复合店。

  2000年,“例外”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开设了约5家专卖店,进入规模扩张期;2001年,品牌成立五年后,排除了各种芜杂和游离,毛继鸿为“例外”确定风格。这一年,其店铺增加到近30家;2004年,“例外”的店铺数量一度猛增至近100家店。也是在这一年,毛继鸿发现“例外”的发展速度有点太快,于是,他开始收缩店铺、细化终端,将100家店收缩到60家店左右。如今的“例外”在全国已有70多家专卖店。

  目前,“例外”采取的是代理+单店加盟共存的复合模式,除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加盟申请人可以直接向例外公司申请以外,在其他区域“例外”都是交给当地的合作代理商,由其负责审批和协调开店事宜。

  这样的渠道模式,在品牌发展初期能助其快速扩张。然而,对于设计师品牌来说,这样的模式在未来却是危险的。幸好,毛继鸿及时意识到了盲目追求开店数量对于品牌将造成的潜在伤害,并及时止损,将重心从追求开店数量和规模效应上移开。虽然,“例外”也曾引起众多风险投资人的关注,但毛继鸿似乎并不为所动。为了维持“例外”高端设计师品牌的形象,记者猜想,目前70多家的专卖店可能会进一步收缩。

  猜想之三:“例外”产品价格还会再涨,有可能会推出一个更年轻化、价格略低的副线品牌。

  不同于大众品牌业内都有共识,设计师品牌其实网点不宜过多,少而精才是它们的开店原则。对于像“例外”这样走高端路线的设计师品牌来说,尤其如此。

  未来的市场上,单个品牌的规模会越来越小,多品牌经营的集团化企业会越来越多。因此,毛继鸿如果想要赚取更多的利润,“例外”品牌的产品价格仍会提高,而为了照顾那些喜爱这种风格,却又不愿意多花钱的消费者,毛继鸿应该考虑的是推出一个副线品牌,款式更年轻一些,价格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当然,所有这些的猜想,都需要毛继鸿能优化公司管理结构,摸索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的公司管理结构,作为“例外”走得更远的体制保证。

  “上下”只能上

  -本报记者郑艳霞

  “上下”是法国著名品牌HERMES专门为中国市场投资的高端品牌,其首家店于2010年9月16日在上海淮海中路香港广场开幕,与MCM、Chaumet等国际品牌为邻。“上下”的诞生源自HERMES首席执行官PatrickThomas不以收购合并为计划的集团发展策略。他在接受法新社采访的时候曾经表示:“我们通过有机增长发展经营,公司的构思是将HERMES的理念扩展至中国,打造一个中国HERMES。”

  “上下”的新店近百平方米,店内包括了家具、服装、家居用品以及配饰等品类,从设计风格到货柜都主打中国特色,服装材质以羊绒为主,各品类的售价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按照PatrickThomas的设想,这是一个完全由中国设计师团队设计并手工制造,目前只在中国销售的品牌。

  设计师团队由艺术家蒋琼耳带领,她持有“上下”很少一部分股份,她的座右铭就是通过设计再现中国工艺的辉煌,能为保存和延续中国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做出贡献。目前,共有二十多位工匠为品牌旗下12位设计师的作品创造生命。蒋琼耳说:“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时尚,而是经久不衰的美学标准,就像明代的椅子一样,我们希望在50年或100年后看起来还很现代,现在我们才刚刚开始,希望能找到我们自己的风格。”

  按照这个思路,实际上“上下”和HERMES追求的一样,那就是对工艺、品质的精益求精。我们都知道,HERMES闻名世界的包袋都是由同一个工匠,围着皮围裙、拿着锥子和浸蜡的麻线,一针一针,用三天的时间完成的。HERMES制作包袋的法宝,是一种祖传的针法,叫双骑马订。这种针法只能手工,不能用缝纫机代替。其用料也很考究,上面有一点点瑕疵,都会报废。报废的统统被销毁,不许处理他用。这也是HERMES包袋价格不菲的原因。在设计上,HERMES崇尚大方、经典、实用,说白了,也是一种经久耐用,永远不会过时。蒋琼耳所强调的经久不衰的美学标准与这点也是一致的。

  如果“上下”也能坚持这种执着的精神,相信未来五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崇尚工艺、喜欢寻根的人成为其忠实的“粉丝”,该品牌也会基本奠定在时尚圈的地位和声望,成为地道的MadeinChina的“奢侈品”。虽然,它没有HERMES那样久远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但站在中国深厚历史文化的基础,因为其对工艺、质量的尊敬,会让那些有品位的明星和名流因为拥有一个“上下”品牌的包袋或者一件衣服而感到无比荣幸。

  但是这种坚持需要HERMES在财务上的支持,虽然到现在双方都没有透露具体的投资额是多少,但肯定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艺术,尤其是手工艺术的传承,需要财力做支撑。如果在蒋琼耳的带领下,“上下”能够达到PatrickThomas的预期,到那个时候,光上海一家店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会陆陆续续地有“上下”的新店开业。

  到那个时候,二十多个工匠会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现在要购买一件“上下”的椅子,或许当时在店内就能将椅子拉走,但是将来,也许就要预约排队,等上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但是这一点消费者并不在乎,他们要的就是“难求与珍贵”。

  全部用当地的原料,以当地工艺为基础,采用纯手工制作,“上下”的这种策略对于越来越热衷于寻根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很有吸引力。如果上面的一系列假设成真,那么“上下”也就成功了。

  您对“中国智造”的理解和看法?

  v赵倩:时尚是应该走在创意最前沿的产业,但在中国情况不太一样,很多其他领域的创意水平在服装业发展的这些年中远远超越了时尚,例如IT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思想相对开阔,出现了相当多的优秀创意,而且这些行业也明晰如何去营销创意。作为传统产业的服装业,反而打不开局面,无法用契合时代的方法去做事,客观地说在最近几年,服装产业才在创意方面慢慢跟上,大家开始用新的规则去做工业。经历了几轮市场的淘汰,留存下来的企业的管理者从思想到人生阅历才真正思考用创意做产业的问题,同时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也客观上推动着创意的发展,他们其中很多人是从创意年代成长起来的,很多人有在国外读书的经历,所有的这些把“智造”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智造”对中国服装产业来说,是从制造到创造的必然历程。和国外诞生于文化、创意的时尚业相比,中国类似服装业的传统工业多年来只注重规模,而缺乏核心的来自于“智”的竞争力,这是由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决定的。就未来而言,基于服装业涉及到的就业人口和产业规模,传统产业是无法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把核心价值转变过来的,需要一个伴随着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陈伟贤:中国“智造”正当其时。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需求,也是必然产物。在价值链上要上一个台阶,就必须走向中国智造。而我们所累积的经济知识资源,也该到厚积薄发的时候了。从全球化的需求来看,唯有“智造”才能迎合纷繁多变的口味。

  让人不敢确定的是,中国“智造”会不会流为口号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举措。发挥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性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中小私营企业和企业主。政府可以扶持,但不能过多管制指导。创造宽松的鼓舞人心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让企业自主,对自己的资源和竞争地位负责,应该是中国智造必须有的外围环境和氛围。

  姚路敏:我觉得这个“中国智造”的说法非常精炼地点明了目前我们中国在很多领域都面临的现象。我的工作使我有很多的时间都是和中国的裘皮业界及时尚界的朋友们打交道。在我为NAFA工作的这些年的时间里,我亲身感受了中国裘皮服装在设计和生产方面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众多中国裘皮企业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生产创新,我觉得这是中国能够逐渐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裘皮服装生产中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中,如果中国的裘皮业希望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的话,需要不断地在包括从设计、工艺、制作等各个环节中加入中国裘皮业从业人员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

  陈佩佩:我觉得智造更多靠的是智慧,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品牌走出了自主创新这一步,但是仍有一部分品牌还是在copy别人的东西,在未来的服装界,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DNA是立不住脚的。当然,国外的品牌有它们的优势,我们可以借鉴人家好的东西,还有一些先进的科技方面的信息,我们也要及时了解,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既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一面,又能及时吸取别人的精华为我所用。

  CindyWang:不能把“智造”简单地理解为代工生产被本土设计取代、加工制造升级为自主创新。首先,植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大部分中国服装企业仅仅依托做好市场规模即可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除了国家政策导向之外,国际经济疲软的后续作用、人民币升值、能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源的紧缺与成本上涨、节能减排的要求等外部变化,都是加速“中国智造”进程的客观因素。由传统制造业向技术型或知识型产业的转变,绝不仅仅是单一依靠设计自主化就能够实现的,这些外部因素都应纳入企业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考虑之中。本土设计师或设计团队的突破,是相对狭义的“中国智造”。当时尚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从制造设备、技术工艺、成衣乃至品牌零售,全部参与到创新中来,才能借助集成的智慧与才能,为中国时尚产业整体增值,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和广义的“中国智造”。

  其次,也不能片面地以某一中国设计师或本土品牌的成功来界定“中国智造”。跳出服装行业的框架,其他领域的外资企业在几年前就已逐步开始把通过产品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的策略转向在中国开展研发。除了有政策的吸引外,跨国公司是看重了中国更为优质、数量更庞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才作出了这样的方向性决策。纵观英、美、日这三个主要研发强国的经济发展史,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曾是世界工厂;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先后成为不同行业领域的世界制造中心,并且还贡献出很多经典的制造或经营模式。回到服装领域,意大利也是以家族式或区域集群式经济起步,从国际时尚界公认的制造生产基地逐步发展为今日重要的时尚研发中心。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企业将研发投资注入中国时,我们的“中国智造”就会拥有更宽大的世界舞台。

  从国外企业发展的案例看,作为加工型企业和非品牌型强势企业,如果放弃了有效控制成本和建设渠道的核心竞争力,一窝蜂地追赶自主品牌创新,很可能就沉陷于同质化迷局,成本剧增,品牌低迷,进而丢失不少市场。不如着眼于对制造设备、生产工艺与流程、产品管理等的创新与改革,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经过产业升级的洗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智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一定会有阵痛的,也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凭借市场规模完成原始积累的中国服装企业,伴随着产业升级的需求,信息化相对滞后、管理囿于传统模式所带来的矛盾会日益凸显。信息与人才将成为服装行业“中国智造”进程中的关键。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服装业  中国制造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