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棉花生产总结及2011年发展思路
四、气象条件与棉花生育特点
2010年我省棉花全生育期总的农业气象条件有利有弊。前期低温阴雨发苗晚,中期高温富照转化快,后期阴雨寡照烂铃重,吐絮阶段温高雨少光足絮畅。整个生育期特点是:
(一)播种~育苗期:播种晚,育苗期阴雨天气时间长、温度低、湿度大、光照不足,播种出苗率低、出苗慢。
(二)移栽期:移栽晚,活棵较好。
(三)蕾期:旱情较重,棉花长势较弱。
(四)花铃期:晴热高温,利开花结铃。
(五)吐絮~收获期:多晴少雨,吐絮收花顺利。
五、主要工作措施及亮点
(一)切实加强宣传培训,培训频率高、形式多。
(二)认真落实新品种示范,示范力度强、规模大。
(三)积极开展新技术试验,试验有模式、有样板。
(四)扎实抓好项目实施,实施质量高、效果好。
一是高产创建工作实。二是基地建设评价高。三是科技入户效果好。
回顾2010年棉花生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
(一)立体种植发展加快。2010年我省立体种植表现为面积增、模式多、效益高。一是面积扩大。立体种植面积160.14万亩,占总面积的45.3%,同比提高6.73个百分点。二是模式丰富,既有蒜棉、洋葱棉、瓜棉、菜棉等两熟种植模式,也有大麦/西瓜+棉花、青蚕豆/青玉米/棉花等三熟种植模式;三是效益提高。全省平均亩纯效益超过2500元,南通市立体种植面积25.1万亩,亩均效益超过3500元,邳州市8万亩棉田全部实行蒜棉套作,亩收益突破万元。
(二)高产创建成绩喜人。2010年全省棉花高产创建品种选用进一步优化,主要以科棉6号、泗杂3号、苏杂3号和盐抗杂1号等为主,品种布局基本实现一主两辅,全省12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创建面积13.48万亩,平均单产118.2公斤,比大面积增产44.4公斤,增幅超过60%,比上年示范片增产10.19公斤,增9.47%。在省级考核中,兴化、东台两市被评为A级示范片、其他10个示范片被评为B级示范片。
(三)应变预案发挥作用。2010年各地重点采取了三项应变技术。一是针对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及时宣传双膜育苗技术,努力提高播种质量。主产市双膜育苗技术应用覆盖率超过60%,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低温对棉种发芽的影响,全省平均成苗率达70%;二是针对中期苗小、苗弱的问题,及时发布以促为主科学调控、加快搭架保蕾增铃的技术意见,对如何施好花铃肥、化学调节、打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是针对后期连阴雨,烂铃多的问题,及时指导农民抢摘黄桃,减少生产损失。
六、当前面临的问题及2011年发展思路
此轮棉价上涨,引起国家对棉花的更多关注,2010年国家相关部委曾多次发文要求规范市场、稳定生产,有关部门启动了棉花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扶持有所增加,“十二五”期间优质棉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扶持数量增加、规模扩大,2011年农业部启动了轻简育苗移栽项目;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将有所恢复。这些均为棉花生产的发展构筑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棉花生产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物质装备的基础还较差、生产技术创新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生产组织方式还比较落后。
(一)装备水平落后,生产基础不牢。一方面,基础设施差,我省多数棉田是水浇条件较差的中低产田且重茬连作致枯黄萎病日益加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排灌设备、田间渠道年久失修,抗灾减灾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机械化程度低,生产管理复杂,大部分生产环节没有实行机械化。
(二)科技进步缓慢,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品种创新乏力。二是技术脱节。三是推广能力弱化。
(三)组织形式松散,转型难度较大。一是劳动力素质下降,不利于合作生产。二是生产面积小,不利于规模生产。三是产业链接机制不紧,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重大任务。植棉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植棉现代化是当前和“十二五”时期我省棉花生产工作的重点。2011年全省棉花生产要抓住有利机遇,乘势而上,在加快转型中促进生产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提升发展的内涵。
全年生产的思路:以推进植棉现代化为主题,以推广轻简植棉技术为主线,以万亩高产创建为抓手,以高产高效为目标,努力提高规模化植棉水平、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技术措施的到位率,提升棉田的综合经济效益,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
目标任务:力争全省棉花种植面积恢复至400万亩,皮棉单产水平提升至80公斤,总产在30万吨左右。常规技术到位率达65%,轻简栽培新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培育一批规模大户和专业化服务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