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棉花生产总结及2011年发展思路
生意社1月28日讯 2010年全省各地以“双高”(高品质、高效益)生产为主线,以高产创建为平台,努力加快优良品种、高产技术和高效模式普及,着力提高棉花科技贡献率;努力加快生产合作组织、植棉大户和专业服务队伍培育,着力转变棉花发展方式,全省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全面提高,高产典型、规模大户不断涌现,加上棉价高涨,今年植棉效益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生产基本情况
全年棉花生产在面积降至历史新低的背景下起步,在单产恢复增长、效益创历史新高的成绩中落幕。
(一)面积跌至历史新低。自2005年以来,我省棉花面积已连续6年下降,据省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省棉花面积353.52万亩,为历史新低,同比下降24.99万亩,降6.6%,仅为历史最高年份(1984年)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二)单产恢复性增加。平均单产73.8公斤/亩,同比增加6.8公斤/亩,增10.15%。本年度单产为我省“十一五”时期最高水平,但仍低于“十五”时期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平均单产81.87公斤/亩。(三)总产略有回升。2010年总产26.09万吨,同比增0.73万吨,增2.9%,总产水平仅为我省“十五”平均总产的83%。
二、生产主要特点
今年棉花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当前农民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意识逐渐增强,表现为生产上省力高效种植成为一个趋势。从播种方式看,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虽仍为主体,但比重逐年下降,轻简育苗技术发展加快。从茬口布局看,套种虽然仍为主体,但套种模式有所创新,同时麦油蔬后茬口面积呈扩大趋势。(二)受播种期推迟以及前差中好后一般的天气条件影响,棉花生育进程和产量构成发生变化。从成熟期看,比常年推迟。今年我省播种期较常年推迟5~7天,移栽期亦较上年推迟7~10天,5月25日前后进入移栽高峰期。晚播晚发导致吐絮期后移,从四桃分布看,伏前桃减少、优质桃比重提高、烂铃增加。烂铃多是影响今年棉花产量更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群体与产量构成看,单株果枝、衣分率减少(下降),单株果节、单株结铃和成铃率增加。衣分率37%,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三)今年天气条件对棉花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加上防治措施到位,病虫危害总体不重,为中等发生,程度轻于上年。黄萎病发生程度是近10年来较轻的一年。在虫害方面,发生较重的为棉铃虫和夜蛾类害虫,重于上年,棉盲蝽、烟粉虱与上年相近。据统计,今年病虫危害损失被控制在2.21%,保障了棉花的丰产丰收。(四)各地加大了对增密增钾技术的宣传力度,但实践效果仍不太理想,种植密度和钾肥投入依然不足,仍是夺得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市场价格与种植效益
(一)价格之高历史罕见。总体看,本年度棉花收购价格呈现“延后开市、高位开秤、快速拉升、小幅回落”的特点。全年平均收购价格约12.4元/公斤,创历史新高,是2009年平均收购价格的1.88倍,是历史次高年份2003年收购价格的1.46倍。
(二)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本年度棉花价格大涨,原因复杂,既有刚性需求、成本上涨等合理因素,也有热钱炒作等“泡沫”影响。
一是长期刚性需求奠定价格上涨基础。据农业部统计,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纺纱用棉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同期棉花产量增速只有5.8%,目前,我国每年纺织用棉总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国内产量始终徘徊在700万吨左右,刚性需求已经奠定了价格上涨的基础。
二是成本上涨助推价格上行。据农业部基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2006~2009年我国平均每亩棉花生产成本分别为620.4元、693.2元、746.3元和916元,增幅12%、8%和22.7%。成本的增长必将反应在商品价格上,棉花种植成本逐年上升,生产价格理应上涨。
三是全球供应趋紧加速价格上涨。一是国内总产下降。在上年度减产14.6%后,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预计今年我国棉花仍将减产约5%,为608万吨。二是国际市场资源紧张。全球库存消费比从37%下降至36%,为1989/90年度以来最低。而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纺织业逐渐走出低谷,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对棉花的需求短期内增幅较大,这一态势加速了价格的上涨。
四是热钱炒作加速泡沫化。
(三)价格高涨棉农增收。据农口初步统计,全省棉花亩均产值2473元,是上年度的2.07倍,生产成本1136.44元,同比增加24.92元,增2.24%,其中物化成本353.2元,同比增加55.43元,增18.62%,人工成本783.24元,同比减少30.51元,减3.75%。棉农亩现金收益2119.8元,是上年度2.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