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贴牌”依赖 宁波制造向“自主品牌”要出路
市场现象
吊牌上的产地“暗战”
国际大牌春装上市,产地多转移至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制造”优势削弱
春意盎然的时尚街头,国际品牌新一季春装以各色姿态吸引眼球。然而每一件靓丽的春装背后却是一场各国制造业之间的暗战。
记者近日在ZARA、H&M,以及优衣库等品牌服装店里发现,新一季春装吊牌上的产地标识不再是单一的 “MADEINCHINA”,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国名频繁出现在产地一栏。
这只是一个缩影。
随着国内用工成本及原材料成本等的急剧上升,“中国制造”以低廉的成本优势参与世界工厂竞争的态势已化为明日黄花。在压力面前,中国服装制造业应以何种姿态“应战”?这场“暗战”会否改变目前世界服装制造业的格局?
国际品牌服装多国生产
作为世界知名的服装快消品牌,ZARA自2006年进入中国之后,就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追捧。然而记者在ZARA位于上海徐家汇的港汇店里发现,2011年新一季的春装产地纷杂,产自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服饰陈列在品牌店内,而遍寻下来,“MADEINCHINA”的服装却不多见。
随后,记者在优衣库徐家汇店内也发现,优衣库服装产品的产地也多为越南、柬埔寨等。来自日本的休闲品牌优衣库发展迅猛,此前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曾公开对媒体表示,优衣库在全世界销售的商品中,大约有85%来自中国的70家合作工厂。这些工厂支撑着优衣库全球2258家店铺的日常运营。柳井正还同时表示,为了跟上扩张的步伐,会扩大合作工厂的数量。
即便是在国内销售的国际品牌服装里,如今也大有“中国制造”被“越南制造”或者“印尼制造”追赶之势。中国作为服装制造业大国有一定基础,但是中国的服装制造却一直有一个隐痛,那就是仍旧不是服装制造业强国。
“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
由于服装制造业门槛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将本国的制造业发展希望寄予这个行业。但是,如今的他们拥有比中国更低廉的成本。
印度《商业标准报》2月22日就报道称,在中国正面临通胀及制造业成本上升的问题之际,印度希望能获取一些原本属于中国的服装与纺织品出口份额。
该报道称,印度纺织品与服装制造行业已发现,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订单已增加大约10%~15%。印度纺织工业协会负责人表示,“由于中国劳动成本上升,一些原本计划给中国公司的订单现在已经转向了印度。印度出口量目前只占全球服装出口市场的4%。”
不仅如此,此前的越南盾大幅贬值也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冲击。
2月11日,越南央行对汇率做出重大调整,越南盾对美元大幅贬值。越南央行公布的外汇市场越南盾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20693越南盾,而此前为1美元兑18932越南盾,越南盾贬值幅度达9.3%。越南央行还将银行间集体外汇市场越南盾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此前的3%缩小至1%。越南央行对此解释说,调整将促进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越南的国际结算能力,有助于鼓励出口,减少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
由于近年来中越纺织贸易增长迅速,且越南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正成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认为,越南盾对美元贬值,肯定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有影响,但影响有限。
汪前进指出,“从去年底陆续有小批中低档的订单流向越南等国家,但对中国纺织服装整体出口影响有限。去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超过2000亿美元,而越南只有100多亿美元,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制造”优势何在?
中国服装制造业的优势显然已经越来越不明显。据汪前进介绍,由于我国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的成本优势得以体现,部分服装订单开始向周边新兴纺织工业区转移。
不过,目前看来,“威胁”或暂时不足以惧。我国台湾纺拓会就表示,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服装产品上大多选择制造廉价的T恤及牛仔裤,“这些远较生产羊毛毛衣或羽绒衣容易。订单越大,工人所需的技能就越少,且投资的资本额较小。”如此一来,大家抢着生产款式简单的成衣,造成价格不断下降,而让需要技术、款式复杂成衣的利润留给了我国的服装制造业。
汪前进也指出,“截至2009年,我国纤维加工量达到3780万吨,占全球的一半,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我国纺织业的领先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短期内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效应较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