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品牌建设
生意社4月1日讯 如何树立品牌打出去,如何完成企业的创新升级,做大做强,成为百年企业,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丝路通天,湖商行地;此世今生,诚信到底。”这是凌兰芳的承诺,也将是丝绸之路的成功的关键。
从弱势到强势
大风起兮云飞扬,下岗工人兮变浙商,兄弟姐妹兮受鼓舞,丝绸之路兮通四方……
2002年,湖州丝绸整个行业经陷于困境,所有工厂停产歇业,上万人的丝绸工厂面临改制下岗,一时间,“丝绸之府”成为“丝绸之苦”。有着33年工龄的凌兰芳被2.85万元买断,他下岗了。
之后,他领着21名下岗职工,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而创业的第一年,凌兰芳便经历了商海的残酷,负债将近3000万元。然而,就在企业刚刚好转,步入正轨的时候,有一条消息让凌兰芳坐卧不安——曾经工作过的国营丝绸企业面临改制。“这家企业里面的几千员工曾经和我朝夕相处,这些年纪在40、50岁左右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岗位待了几十年,一两万块钱就把几十年的工龄买断,对这样的处境我深有体会。他们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如果我不收购,不仅一支队伍散了,而且他们走出工厂踏上社会后如何生存呢?”就这样,他和3000个“4050”“弱势群体”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为了让丝绸之路集团摆脱“传统纺织制造”的束缚,使丝绸工艺能够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更具竞争力,赋予丝绸工艺这一传统生产工艺新的生命活力,凌兰芳大胆提出转型升级的创新战略。首先,他们积极淘汰落后设备,改进先进工艺,培育开发新市场,实行人才战略营销战略和品牌战略,彻底改变传统丝绸行业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收入低的局面。三年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引进了40多台组(套)国际最先进的织造设备,同时与浙江大学联手研发领先的丝绸数码织造技术,迅速使企业走向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复兴路。
“我有饭吃,你们不会喝粥;我有粥喝,你们不会喝汤。再要下岗,让我老婆先下;在我老婆下岗之前,你们不会再下岗……”就是在这样的“搀扶着前进,相拥着取暖”的感动下,弱势变成了强势。在之后的3年里,凌兰芳先后收购了7家亏损国有企业,总计有5000余名“4050”员工重新上岗或得到妥善安置。
如今,丝绸之路已成中国最大的丝绸制造业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全资和控股的子公司15家,总资产10亿元人民币,员工2000人。连续五年实现销售收入增长30%,利税增长20%,2010年总销售额达20亿元。
内沉外浮练气功
3年时间,我们的企业效益要倍增,我们的员工收入要倍增。精益管理是我们转型升级战略得以成功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把传统制造业做成先进制造业的唯一途径。
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制丝、数码织造、丝绸服装、丝绸家纺的一体化的形成,有利提升了丝绸之路价值链。不管是“当掉裤子也要上设备”,还是建立集传统丝绸工艺博览、丝绸科技展示、丝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的丝绸工业文化大园区和先进的技术中心,借助文化和科技的提升,丝绸之路有着最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走出去,“跨出浙江,发展丝绸”是丝绸之路转型的关键,也是配合国家“东桑西移”重要战略部署。目前,已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独资新建了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丝绸生产、经营的大型公司,年加工能力可达到1000多吨干茧,白厂丝300多吨。同时,还在四川武胜、凉山彝族自治洲宁南县等地建立了投资合作关系,可以说,整个资源、创新发展,使丝绸之路的路越走越宽。2010年,集团获“2010浙商对外投典范”荣誉称号。
“3年时间,我们的企业效益要倍增,我们的员工收入要倍增。精益管理是我们转型升级战略得以成功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把传统制造业做成先进制造业的唯一途径。”对此,凌兰芳强调,“企业要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只有内沉外浮,才能守正出奇。推行精益化管理一定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时时激励,处处改善。”他指出,要精益化发展,只有不断建立和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技术管理要实行标准化,全面推行6S管理和ISO9001质量体系,逐步向ERP微机化管理推进。并做好做精常规产品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研发,大力推进真丝大提花织物生产,才能不断扩大利润增长点。
除了先进的设备、工艺,他们还积极运用和推广自动缫丝先进操作法和《新型自动缫丝机工艺设计办法》,特别是“缫丝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了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凌兰芳表示,“今后几年,我们还将不断高档家纺以及高档丝绸产品市场,并投资4个亿使其销售点达到960个,届时整个集团销售收入要达到33亿~35亿,每年的利税要超过5亿。”
惊艳世博的背后
世博中国馆展出的《富春山居图》不仅惊艳了全世界,也把目光再一起聚集在了湖丝传人——丝绸之路身上。
1851年,“辑里湖丝”作为首届世博金奖获得者,便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春节后,负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专家组领导考察了中国丝绸之路集团后,旗下缫丝、织造、服装、家纺等完善的产业链,先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专家们问凌兰芳,保质保量完成10项60件国宝级丝绸工艺品需要多长时间时,凌兰芳略一思索便回答道:“半个月吧”。“好”!专家们当即拍板。
殊不知,春节后到4月底这段时间,丝绸之路的库存原料平均不足一周。4月6日,因无茧可按,将1只片生产的庄口拉开来让2只片做,等待进茧;4月7日,余8吨毛茧,只够2天做;4月13日库存毛茧为零,等待当晚1车茧进厂,次日才能保证生产;4月27日毛茧库存告罄,全厂只剩光茧6.5吨。茧荒使正常的生产工艺设计全部被打乱……“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天南地北,拿着钱买不到茧。”凌兰芳回忆道:“为了保证完成任务,只要茧子像样,见茧就拉,拉来就做,不问价格,也不允许问价格。”
如果说原料的短缺是一种挑战,那制作的工艺更是难上加难。《富春山居图》是60件丝织品中技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研制人员首先要对画稿进行高保真处理,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必须一丝不苟,通过数码技术将名画的每一个像素转换成纹理构造,编程后再由电脑指挥织机织造。看似简单的工序,他们却不知道重复试验了多少次。
从3月25日接到任务,到4月8日,成功送交60多件“丝绸国宝”,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从每一位参观者的赞美声中,我们不难看出60件丝绸作品,件件是精品,丝丝有真情。“虽然过程很艰辛,但为了弘扬湖丝文化,作为湖丝传人我很自豪。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骄傲,更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凌兰芳笑着说。
品牌=故事+质量
文化丝绸就是要把传统的丝绸制造产业逐步做成先进的丝绸文化产业。一是研发生产丝绸文化产品,二是形成以丝绸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只有使丝绸走上文化产业之路,古老丝绸才焕发时代光彩。才能打造真正的民族品牌,树立百年企业。
“ 过去的五年,我们第一次尝试‘把产品做成文化,把文化做成产品’,相继开发了真丝数码织锦,做成国礼用以国家领导人出访;真丝出版物,弘扬经典人文;丝绸工艺品,把陶瓷、文房四宝等等与丝绸结合在一起,提升产品价值,更富民族特色;丝绸家纺,做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丝绸国宝,包括世博会国家展馆里永久陈展。”凌兰芳笑着说,不仅我们的丝绸歌舞、丝绸模特表演,获得了业界、艺术界的一致好评,就连参与演出的《十万人家》、《名门望族》电视剧也十分成功,这些举措有力提出了丝绸之路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