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连续回落暴跌三成 夏装依旧涨价
生意社6月1日讯 今年2月下旬以来棉花价格连续回落,至今跌幅近30%。由于原料价格前高后低,造成原料和产品之间的价格倒挂,不少纺织企业不得不停产或是限产以减少损失。与此同时,尽管棉花价格持续下跌,但对服装零售价影响并不大。有媒体报道,今年夏装的价格将同比上涨二到三成。
暴跌三成难言见底
去年9月开始,棉价从1.4万元/吨涨到了最高3.4万元/吨。“当时棉花不好买,许多下游客户来抢货,订单都排不开。”有棉制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对媒体表示。
但几个月过去了,棉花的光景已经大变。如今,在短短两个月内,规范棉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下跌幅度均超过了20%。
若追溯至更早的今年2月,棉价的一路跳水更是令人心惊。据报道,2月下旬以来,棉价从3.4万元/吨一直降到了前段时间的最低点2.2万元/吨,降幅近30%。5月27日,进口棉中国主港报价再次全面下跌5美分。
有业内人士认为,收缩的货币政策,以及棉价在前期过度递升后的回调,都是这一轮暴跌不容疏忽的因素。也有观点认为,国际棉价暴跌主要是和大宗商品价格整体的下调有很大关系。随着近期欧元区债务危机,包括美国一些经济数据不理想,促使一些避险资金开始从大宗商品市场当中有所撤离,这就导致了很多农产品包括棉花价格出现大幅暴跌。
5月25日,著名投行摩根斯坦利发布棉花报告称,由于中国纱线库存激增导致纺织厂利润空间压缩和进口需求减弱,从2010年底开始刺激棉价巨幅上涨的美棉出口需求已经开始萎缩。短期棉花需求下滑以及新年度棉花供应大增给棉花价格带来的压力将持续到2011/2012年度甚至更久。
因此,摩根斯坦利更是预计,棉花价格还有近20%的下跌空间。
下游需求明显萎缩
近期国内外棉价从高峰下落,但这并不意味着需求增加。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正是下游需求的超预期萎缩,才是主导本轮价格暴跌的关键。
有纺织企业负责人就对媒体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低迷。“下游的消费企业也有追涨杀跌的习惯,在以往棉花以及面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过程中,下游企业订货非常积极,都担心价格继续上涨;但价格回落之后,很多人反而不急着进货了。”该负责人说,“去年价格最高的一种棉布批发价格为13元/米,目前已经下降至9.6元/米,跌幅在26%左右。”
但是,棉价下跌的连锁反应并没有到此结束。棉价下跌意味着棉纱和棉布售价走低,而此前不少企业曾经高价购买价格高企的棉花,这种销售和原料价格倒挂的现象令不少纺织企业叫苦不迭。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又为了规避损失而大范围限产甚至暂时关停,造成棉花需求量减少,从而推动棉花市场进一步萧条,棉价进一步走低。
有调研人士对山东德州地区247家棉纺企业、450万纱锭的产能监控证实,20%左右的企业曾经停产,60%以上的企业批准了减产、限产措施扼制亏损。也有媒体报道,在河北石家庄也出现开工率下降,停限产的企业估计有30%。
摩根斯坦利也分析认为,棉价创下历史新高后急速下跌最终开始抑制棉花需求。
首席分析师汪前进则提醒,市场此前对本年度棉花的供求缺口估价也揭示了较大偏差,“切实的缺口并未像之前估计的那么大。”过去期预估的597万吨年度棉花产量,到尔后估价的660万吨,“这两个产量数之间,就整整多出来中国一个月的棉花花费量。”
夏装价格依旧上涨
虽然棉花价格持续下跌造成棉布价格跟跌,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服装价格。有媒体报道,今年夏装价格普遍上涨。在广州,夏装同比上涨了20%至30%,涨幅为近年来较高。广州夏装价格的走势多少也反映在我国的其他地区。
渝派服饰协会副会长程其飞也感受到了夏装的价格上涨。“和去年相比,今年夏装的价格同比上涨了10%至20%。”程其飞对媒体介绍,仅一件连衣裙的批发价,就从去年的110元/件左右涨至目前的130元至150元/件。
为什么棉花价格下跌三成的同时,服装价格却仍然在稳步上涨?
有业内人士表示,原材料价格下降,长期来看能减少服装企业的成本,但是不会马上反映到终端销售环节。棉价虽然下跌,但传导至制衣面料企业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传导至零售市场则还再需一个月左右。
广州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黄学明则对媒体表示,目前服装价格的上涨,有部分因素是去年棉花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一般的服装生产企业都会提前几个月采购布料,而这些布料所用的棉花正是去年疯涨的那一批。
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时间差”,让产业链条两端的纺织企业和消费者都得不到实惠。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即使是过了这个“时间差”,明年的春装也不会因为目前面料的下跌而下跌。
和讯资深分析师夏立军就对媒体表示,布料占服装总成本的比例不大,人工、运费等才是大头,而这一部分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布料价格的降幅。黄学明也认为,如果其他成本价格不下跌,明年春装不但不会跌价,甚至还会进一步涨价。
如此计算,棉花价格的走低对纺织服装公司的利好最为明显。有分析人士认为,棉价的下跌对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产生利好。而目前棉花价格暂时还难言见底,对品牌纺织服装企业的支撑也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