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调查:进退之间的纺服产业集群
旧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事实上,诚信对于常熟服装企业来说,意义非凡。
背靠我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常熟服装城,常熟服装企业“不愁产品卖不出去”,但愁的是,钱收不回来。
“新客户交易当然是现金,但如果时间久了,一般都是我们先发货给他们,他们几个月后才会把款打回来。”徐俊如此表示。
但由于款项收不回来,徐俊亦无法支付面料价钱,“面料的钱我也是欠着。我们这里就是这样,大家都讲诚信,生意就做起来了。”
靠着这一模式,徐俊把自己的产品成功卖到了全国多个地区,事实上,也是靠着这一模式,常熟服装产业才能迅速成长起来。
无形中,“三角债”成为常熟地区服装企业的“一般做法”。在这条服装产业链上,每个人都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旦某一方资金周转出了问题,就会对同一链条上的其他人造成损害。
徐俊每年都会有几个经销商“跑路”,然而他对此也束手无策。
雪山狼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金旺对这种“一般做法”深恶痛绝,“为什么企业允许经销商欠款?太弱势,你没品牌,没自己的渠道,不经过他走货,你就不能生存。”
笔者采访林金旺时,他刚从外地取经回来。他向笔者表示,“起码要收60%以上的定金,不然企业风险太大了。”同时他还准备从设计研发入手,逐渐走品牌路,“常熟这里的老板品牌意识比较差,他们想的是怎么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是怎么提高产品档次和价格。”
笔者将林金旺的话转述给徐俊,徐俊拿着一件自己工厂产的夹克说:“你说这衣服有什么好设计的?从广东那边买来板型,改改口袋袖口什么的,我自己都会。”
徐俊手中的皮夹克出厂价在170元左右,而化纤夹克价位在130元左右。每个工人每天生产3、4件,利润“少得可怜”。
“常熟这边的服装厂,基本都是走内销的,做的都是羽绒、夹克这些,押宝都在下半年,上半年接点外单,好点的能保本,不好的赔本。但下半年行情好不好,谁都说不准。”徐俊说。
“竞争激烈了,成本也提高了,这个行业的生存环境变了。以前是用小钱搏大钱,现在花大钱只能赚小钱。”徐俊表示,又累又不赚钱,很多做服装的老板都转行了,有搞房地产的,还有开矿的,他本人则开了家网吧。
对于将来如何打算,徐俊表示:“我们这样的企业就是属于将来被市场淘汰的那一批,走一步算一步吧。”接着他又打趣地说:“要是温州人的话绝对不会这样的,但我们常熟人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活得太累。”
笔者了解到,在常熟,不仅很多企业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政府对服装行业的未来也缺乏具体清晰的规划。
安贞秀服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内衣,老板是温州人,他表示,他与北京某大学教授合作研制了一款新产品,并申请到了国家专利,后来听说政府有奖励,他很高兴去领钱,结果只有5000元,“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认为,当前形势下,常熟服装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企业家要摒弃小富即安的观念,政府要给服装产业重新定位,服装产业是创意产业,而不是传统加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