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成本高企时代下的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
孙瑞哲副会长在2011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的发言
生意社7月29日讯 今天我们选择在绍兴举办这个大会,并且将本次大会的主题定位为“供应商选择与优化”。在决策和管理的层面,我们要关注异常;在商业模式创新运作与行业有序发展的层面,我们要关注正常的需求。成功的供应链运作,代表着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利润有序分配的正常合作。特别是目前形势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供应链管理应积极促成各节点的企业达成和谐、高效的配合和理想的利益分配。
去年我跟大家说过一句话,叫做“有实力的向上游走,有耐心的向下游走,有胆量的跨界走,看不清的跟着走。”不管身处产业链的哪个环节,都存在着成功的机遇,只不过,我们同时拥有共同的使命,即如何把供应链环节的每个细节优化,也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探讨的话题。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几个观点,并用“新常态-新矛盾-新应对-新举措-新尝试”这条主线加以贯穿。所谓“新常态”,同时蕴藏着确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的博弈。其中,不确定的因素是什么?我认为突出地表现在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去年棉花价格出现暴涨,就是因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波助澜,由此带来游资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抬高。原料价格的走向,不再由简单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确定性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成本高企时代将成为不可抗拒的“新常态”。一方面,要素成本的优势在逐步稀释。另一个则是:产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在逐步加剧。这几年,一直是30%左右的企业拿到了全行业90%的利润。也就是说利润在向优秀企业流动。而剩下三分之二的企业在分享10%的利润,15%的企业都是亏损。可以看到,前者代表着现有优势的浓度在降低,后者则代表着优质资源的密度在提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洗牌效应”,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对原有优势的过度依赖,塑造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即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包括对资源的及时发现能力,对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对资源的开放共享能力,以及最终让资源不断增值的能力。这实际上代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配套能力与活力。
“新矛盾”是什么呢?从内销市场上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与亟待释放的消费需求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对于企业来说,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贷款难,投资难。这并不仅仅是对中小企业,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会形成影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十二五”期间,内销比重将达到86%,纤维加工总量预计将达到51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将达到22千克。可以说,消费需求将面临新一轮的井喷。如何平衡内销市场的消费潜力与政策客观存在的抑制作用?如何把握政策制订在时间表、调控方面的节奏与力度?需要我们给予充分重视。
第二个矛盾表现为:目前这种综合成本的上升和已成风尚的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模式,又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海外市场上。大家可以看到,美国市场1995-2010年,由于跨国采购成本下降,服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2.4%,而同期所有消费品,如食品、医疗、能源的消费价格指数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美国服装消费价格逐渐下行,表现出理性消费的“性价比时尚”的趋势,而与此对应的是,从2008.1-2011.5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自中国进口服装价格指数却提高了17.46%,美国自中国进口的服装增速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同比回落。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一个信号:市场愿意为价格上涨买单,根本前提是不能对生活方式进行彻头彻尾的颠覆。我们应当注意价格上涨趋势与理性消费模式之间的内在冲突。不过,面对订单转移的趋势,我觉得也不必过多恐慌,在与其他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国家进行比较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产业基数的起跑线问题。另外,周边国家要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像中国目前这样强大的产业配套。对于中国来说,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个矛盾在于:即是产业链自身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我将其归结为“慢周期”与“快时尚”之间的矛盾。纺织服装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也非常高。整个供应链越接近消费终端,对快速反应的要求也就越高。而上游则需要建立这种对市场的预期,建立自己的库存。如棉花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BTS模式(Build To Stock),即计划生产模式。它作为纺织服装供应链的上游,通过原料物资的供应操纵影响下游的价格。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上下游“慢周期”与“快时尚”模式之间的冲突,很容易形成信息传导的失真,造成需求放大,导致上下游产品的价格倒挂,这就使得贯穿上下游的供应链管理变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