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和资本如何两手抓 专家剖析浙企"成长的烦恼"
生意社8月7日讯 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如今不少经济人士关注到,部分浙江民营企业出现的产能严重过剩、实业投资利润趋薄、大量资本外溢成热钱等现象,正愈演愈烈。随着越来越多的浙商财富转化为投资资本,浙商逐步转化为中国早期投资阶层。浙商能否理性投资,为社会带来福祉?
昨日,由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主办的2011浙商投资年会在杭举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任宋承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高级会计师安起雷、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等专家会同昆明、南昌、郑州等20余个城市市长,围绕浙商投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浙商制造到浙商投资
在昨天的浙商投资年会上,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作了《发展经济学与浙商》主题演讲。他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浙商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球,浙商产品远销海内外。然而随着经济形势转变和浙商自身发展变化,成就第一代浙商辉煌的传统制造业,已成为第二代浙商的“鸡肋”,更多浙商面对成长的“痛苦抉择”,开始以投资方式寻找新的聚宝盆。
大会现场,杭州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姚女士告诉记者,她正考虑关闭公司或者开展新业务。公司主要生产窗帘等纺织品,以前主要为国外几家大型超市提供货源,此前不乏订单。但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公司生产越多就亏损越多。如今她忧心如焚,进退两难。“关闭公司,数百名员工怎么办?继续经营,企业如何盈利?”
这样的企业在浙江为数不少。与会专家表示,目前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仅为3%-5%,几乎所有企业家都面临着二次创业和退隐山林的艰难抉择。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民企倒闭潮虽经多方批驳为不实,但是当前民营企业举步维艰、大量实业资本溢出成游资已是不争的事实。
制造与投资“雌雄同体”
浙江大学圆正智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为志在《非现场经济环境下的浙商投资》主题演讲中表示,在浙商转型过程中,由于情感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多数浙商往往选择保留原有产业,同时开展资本投资,呈现出罕见的实业投资和资本投资并存的“雌雄同体”状态。
其中,多数企业家采用了“制造+投资”的转型模式,部分浙商则直接将资产转化成了资本。
在“制造+投资”的模式下,企业可以原有产业获得低息贷款,传统制造业摆脱了“鸡肋”的尴尬身份,以重要的融资功能成为企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以“实业投资+资本投资”的方式对外拓展,可以得到当地政府的更多优惠和支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矿业、高科技行业、新兴产业受到浙商资本的热捧,成为民营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城市投资价值蓝皮书发布
昨日大会中,还发布了“2011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正式出版发行《2011城市投资价值蓝皮书——浙商投资评估》,给浙商投资人士树立了风向标。
在《2011城市投资价值蓝皮书——浙商投资评估》中,重点推荐了昆明市、武汉市、长春市、郑州市、淮安市等22座县市最适宜发展的3大产业。
“2011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上榜城市有:江西南昌市、江苏淮安市、陕西渭南市、安徽滁州市、河北廊坊市、江西鹰潭市、安徽黄山市、江西新余市、山东梁山县、江苏如东县、重庆荣昌县,覆盖了京津冀区域、关中—天水区域、皖江城市带、皖南区域、鄱阳湖区域、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重庆区域等一系列全国功能区发展战略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