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纱价?“追涨追跌”联动博弈
总体来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城镇化率的上升相应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尽管近些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格局”的战略方针并组织实施,但是农村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民收入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也正因为如此,农村消费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农民的消费意愿大幅增长。所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很多专家学者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法宝。随着农村地区消费热点的培育以及潜力的释放,农村消费渐成扩大内需重点领域。
之于我国衣着类消费品而言,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消费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在衣着方面的消费需求显著低于城镇居民。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即使是农村中的高收入人群,其收入绝对值与城镇中等收入人群相当,但在衣着上的支出也明显小于城镇中等收入人群。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不断加快,无论从产业的投资增速来看,还是从终端市场的建设规模来看,中西部地区都表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当地市场格局的优化和消费能力的挖潜。
从居民的消费欲望看,二三线城市的商机或许较一线城市更多,特别是如内蒙古、新疆、河南、山西、宁夏、东北三省等地的居民消费潜力被低估。所以扩衣着内需不仅在于农村市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潜力绝不可小看。
宏观?产业?综合政策调整博弈
货币政策紧缩,尤其对纺织行业的原料占比大、资金占用较高的上游企业产生较大影响。而由于企业间存在三角债问题,资金在不同产业链环节实现流转已成惯性,所以对全行业产生影响毋庸置疑。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1~5月,我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的行业利息支出同比提高37.8%,增速较主营业务收入高出近7个百分点。
政策的调整一直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的波动走势密切相关。今年以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核心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节奏越加急促。步入7月份,央行再次宣布今年内第三次加息,凸现了紧缩政策调控步伐加快。加息举措与过去半年来每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罕见做派相配合,“一月一提准、隔月一加息”的紧缩政策“双响炮”直指通货膨胀,但迄今为止,物价上涨数据仍然未见佳绩。
虽然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未现松动,但持续被收紧的资金链条和不断被推高的融资成本,却实实在在地落在了企业头上。且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渠道本就不畅,更需要多方寻求民间融资。据了解,二季度以来,我国珠三角地区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处于跳涨状态,月息从年初的4%~5%涨到8%~9%,无疑都在挤压企业的经营利润。
而从产业政策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加强了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在此做一个与我国纺织行业相关的重点盘点:
1、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纺织相关的条目进行了较大调整,鼓励类别条目纺织门类原有11条,修订后共有14条;限制类别条目纺织门类原有1条,修订后共有17条;淘汰类别条目纺织门类原有32条(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29条和淘汰落后产品3条),修改后共有23条,均为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条目。这为加快推动我国纺织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了结构引导。
2、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商务部修订印发了《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11年版)》。其中涉及纺织领域的目录内容包括鼓励引进的先进技术21项,鼓励进口的重要装备14项,资源性产品、原材料1项。将为优化纺织行业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发挥重要作用。
3、财政部公示了2011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拟支持单位名单。名单显示,全国共169家企业入选支持名单,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包括:营口郎时多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柞蚕丝与竹纤维混纺色织及后整技术”项目、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非棉天然纤维纺织应用关键技术及产业链建设”项目、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的“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15万锭‘如意纺’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将为推进我国纺织行业重点技术转化发挥积极示范支撑效用。
4、财政部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下调混纺布、亚麻纱线等纺织原料进口关税,其中混纺布部分进口税由之前的12%下调至6%。从宏观方面看,此次进口税的下调,有利于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从微观方面看,进口税的下调有利于一些采购进口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有利于企业开展产品结构调整。
同时,正待发布的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及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四大纲要,也将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引导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