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十论建设“纺织强国”(二)


http://www.texnet.com.cn  2011-08-16 10:47:44  来源:中国纺织报 收藏

  生意社8月16日讯 四、不要将“纺织强国”理解为中国纺织工业事事、处处都在国际上领先;不要将“纺织强国”的地位与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对立起来,不再重视、不再虚心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纺织技术。新中国纺织工业正是在广泛汲取国际纺织科技、大量引进国际先进机器设备的过程中,逐渐成其“大”,成其“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尤其要根据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国策,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回顾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国初期,正是由于中央果断决定从东德引进人造丝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保定化纤厂,学习与创新相结合,才打开了建设人造纤维工业的大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是党中央直接作出重大决策,安排巨额外汇从日本、美国和西欧引进了合成纤维成套设备和技术,才顺利建成了上海金山石化、辽阳石化、仪征化纤总厂等特大型化纤企业,为中国化纤工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服装企业引进了许多现代化西装生产线,如CAD/CAM、多头绣花机等新型服装厂装备,当时虽频遭非议,却由此迅速推进了中国服装的工业现代化进程。

  最近二三十年来,国际市场流行使用无结头纱制作的高档织物,在国内纺机行业研制自动络筒机迟迟不过关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纺织系统从意大利、德国、日本引进了数量可观的自动络筒机。起初也是频遭非议的,直到由此促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创汇大增,才结束了这场争论。

  新型无梭织机的大量引进,更曾是个被争论了许多年的问题。后来国产无梭织机正式问世了,但其质量仍逊于比利时、日本、瑞士制造的无梭织机。于是,出现了进口无梭织机与国产无梭织机争夺国内市场的局面,其后的事实证明,这样的竞争其利远大于弊。

  多年前曾是中国纺织业“软肋”的印染后整理设备和技术,更是在不断汲取国际先进科技中得以逐步提高的。而针织产品的升级换代,更是针织企业大手笔引进大圆机和新型经编机的直接结果。

  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之下,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处理“国产”与“引进”的关系,无论从经济发展角度或科技发展角度以至政治层面看,都是很有必要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纺织系统每年都进口几十亿美元的纺织、服装和化纤设备。与此同时,我国自己的纺机制造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日益强大了。近年来,更大有在技术上,特别是“性价比”方面超出欧美、日本纺机制造业之势。在建设“纺织强国”新的历史时期,切忌无谓地为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技术设置政策障碍,应积极主动,更多地从发达国家引进“人有我无”的各种先进设备、技术。

  五、纺织工业曾是工业革命的源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当代“大纺织”产业链已是广泛融合了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型合成材料等最新科技的现代工业。建设纺织强国,要从产业政策和相应经济政策上,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研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甚至连“与时俱进”都显得不够了。

  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世界范围呈现的大趋势来看,后工业时代想要进一步提升纺织、服装、化纤的总体水平,宜采取“门户开放”的思路:

  其一,更多地采取“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开发模式,当代“大纺织”各行各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特别是成套设备),几乎都是各类新技术的综合。例如纺织加工设备的机、电、仪一体化,服装设计、制作过程广泛使用电脑科技和自动化技术以至“机械手”。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开发模式,往往事半而功倍。这样的模式还特适合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其二,在设备、技术现代化的问题上,还宜于放手采取“国际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我国“大纺织”系统存在大量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要利用好这一现成的有利条件。通过“共同研发”或“让出一块国内市场”,或利用“专利、专有技术转让”等途径,加快纺织工业现代化进程,往往也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三,还要注意吸引军工部门参与“大纺织”各行各业前沿科技的研发。二战后半个多世纪,世界范围内纺织科技的进步,其中不少是“军转民”的成果。在我国,由于存在军工企业积极主动推进“民营发展”的现成机制,在“军转民”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前些年,多头绣花机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就是由于有军工企业的参与,才很快完成了研发。

  六、建设纺织强国,是纺织系统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共同的事业。中国纺织工业做强了,对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也有莫大的好处——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率将会明显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将会显著提升。至于与港澳台投资企业“一荣俱荣”的关联性,更是毋需多言。

  国有和国民控股企业,近年在纺织系统总资产(实收资本)中所占比重已降为4%左右,其就业岗位在纺织系统所占的比重也已相应下降。但现存的600个国企,其国有资本的属性及其企业规模的悠久历史,决定了这些国企无论研实力、软实力和公信力,都高出于一般非公经济企业。相当一部分大型国企,并且还是在“大纺织”产业链中处于关键地位的重要企业,我国宪法规定的“国企的主导作用”,在纺织系统自应坚持并肯定可以做到。一些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经历多年考验的现存国企,该进就进,该快速、持续发展就快速持续发展。在建设“纺织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如果不注意发挥国企在这个庞大产业部门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听任“国企的主导作用”缺位,显然是不适当的。笔者曾经长期供职纺织业领导机关,对国企在稳定经济、社会中无可替代的作用有深切体会。对于国企在奠定我国纺织工业生存基础、成就“纺织大国”地位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有深切体会。笔者对民企、外企的积极作用及其某些局限性,也有直接的认知。总之,在建设纺织强国中,一要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二要坚持国企的主导作用,在这么关键问题上不宜有任何的片面性。

  国企在建设“纺织强国”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以其稳妥而快速、持续发展和卓越经营实绩引领“纺织强国”建设;致力于科技创新、管理现代化,以此赢得在企业中发展,并引领全行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纺织工业的产业政策,引领全行业把握发展、经营和发展的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认真履行“发展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企业社会责任。此外,还应该加上一条:在必要时,国有和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应该是国家可以直接调度、最“叫得动”的经济力量。

  纺织系统的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重新崛起。以其资本金在纺织系统实收资本中的比重衡量,到2007年已达28.7%。现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近两万个产业集群,基本上是民营纺织企业的天下。中国现今规模最大的棉纺织、毛纺织、服装、家纺企业,也已是民营企业。建设纺织强国,这是当然的主力军!从进一步繁荣国内城乡纺织品市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并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到实施品牌战略,实行“两头在外”战略等,都是如此。

  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纺织系统实收资本中的比重,在2007年已分别达15.4%和21.85%。同年,在纺织系统出口中的比重达32%,在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岗位中所占比重达30%。外资在中国成为“纺织大国”的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国在“市场准入”、关税优惠,资金离境、国民待遇等方面给予外资企业的回报,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无疑,在建设“纺织大国”的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继续实行这样的互惠互利政策。特别是期望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带进国际先进科技、新产品生产工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为中国纺织业带来更多的“合作共赢”。

  七、国内众多人口对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的庞大需要,以及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业已形成的庞大规模,决定了中国所要建设的“纺织强国”,是“大而强”的纺织强国,从而,决定了“大纺织”各行各业,一般都宜保持较大的设备规模和发展规模。这一点,与欧、美、日本等曾经的纺织强国有所不同。而建设“大而强”的纺织强国,自然要比“小而强”、“中而强”难得多。

  欧、美、日等国的纺织工业,在历史上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二战后不久(1950年),全球棉纺织工业的总格局是:全球总规模1亿锭;各主要国家依次为美国2179万锭,英国1031万锭,印度1022万锭,前苏联839万锭,法国676万锭,德国534万锭,中国513万锭,日本433万锭。经过30年的变迁,世界棉纺织业到1980年呈现如下的格局:全球1.618亿锭;国别统计依次为:印度2108万锭,中国1779万锭,前苏联1707万锭,美国1706万锭,日本989万锭,巴西447万锭,巴基斯坦388万锭,墨西哥341万锭,意大利331万锭,中国台湾323万锭,土耳其309万锭,看了上面这些历史数据,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纺织工业现在已经发展到何等庞大的程度!

  产能过剩了吗?应该说,当前我国棉纺、毛纺、化纤、服装、针对等行业都存在产能相对过剩现象。但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并没有任何瞎指挥的因素。无论从这些行业的产销或产均利润看,都还在正常浮动的范围内。更何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存在着企业在必要时“自动退出”的机制。中国纺织工业必须适当做大,这是中国社会庞大人口消费需求,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并要保持外汇的收支平衡,国家需要纺织业提供较多“就业岗位”三项重要因素共同决定的。现在看来,我国“大纺织”各行各业现在的设备规模和产能,都已足够庞大;建设“大而强”的纺织强国中心问题是“做强”。当然,并不排除某些新开发的产品领域产能的发展。

  判断我国纺织工业产能是否适当,不宜采取某恒定的数据。全国人口增减的因素,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重大变动的因素,全国城乡就业岗位需求的因素,都会引发纺织工业设备、发展规模的适当调整。更重要的,是国内城乡人民对纺织品、服装的消费需要,是在不断增长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阶段,温饱生活阶段,初步小康阶段,普遍过上小康生活阶段,更高水平的小康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对纺织服装类商品需求的量和质多有明显差别。例如:进入人们追求时尚的“服饰个性化”的时期后,必然会导致纺织企业“小批量,多品种”,由此,必然又会导致纺织、染整装备数量的相应增加。

  近年又出现一项新的重要变数,正在迅速发展,而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由此导致的“大纺织”综合产能和化纤、纺织整染、非织造布等行业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必须加以考虑。

  总之,在建设“纺织强国”的新的历史阶段,对“已经做大”的中国“大纺织”各行各业的设备规模的产能,要看得辩证一些,有人甚至认为要宜于“包容”一些。

  八、中国由“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发展过程,应是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很稳妥、很有效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进行“纺织强国”建设,联系纺织工业部门的历史经验,特别要注意如下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工业发展的中心位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完成从“大国”到“强国”这一历史性转变的目标设定在2020年,是比较适当的。“再用十年时间”这就足够快了,不要再争取“提前”了。

  新中国建立后的“前三十年”,纺织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不到20亿元发展到1978年的440亿元,速度惊人;但三十年间正常年份上下年度的“环比”并不起眼。“后三十年”,纺织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7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1023亿元,速度更是惊人;但其间上下年度的“环比”仍然看来平平常常。我想,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之所以珍贵!新中国纺织工业奠基人钱之光在1958年时讲的那句名言“纺织工业不放卫星”,是现今纺织人在建设“纺织强国”的顺风顺水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的历史经验。致力于实现五年、十年以至几十年的宏伟目标之全功,致力于较平稳的正常发展速度,建设“纺织强国”需要的是这样的发展观。

  第二,要把握好纺织原料资源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纺织工业现行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如果没有相应的稳定的庞大原料资源作保障,实现由大变强将会是一句空话。棉、麻、毛等天然纤维,多年来一直有国家的农业政策保障着。纺织系统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更多地要取一些工农合作共赢的政策和措施;协助农牧业提高产能,改良品种,尽可能做到有所增产。工业部门自身则要坚持原料的合理储备,切忌寅吃卯粮,以致第二年无以为继。至于化纤资源问题,考虑到化纤工业产能已经极为庞大,则宜于把“稳定”放在第一位了。

  第三,把握好纺织工业设备、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的“省人化”的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重要的,但要结合中国国情。建设“纺织强国”,由设备、技术现代化带来的“省人化”本应有意义,按说不能让就业岗位问题拖了技术进步的后腿,但实际国情如此,怎么可以不全面考虑!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纺织强国  十二五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要闻
进入要闻>>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