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李紫云:创办华中第一纱厂的曲折之路


http://www.texnet.com.cn  2011-10-10 08:24:14  来源:鄂商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10月10日讯 老武昌城,是全国兴办纺织工业最早的城市之一。早在张之洞督鄂时期,即从武昌鲇鱼套至平湖门,创办了纱、布、丝、麻四局。民国初期,武汉工商业者从武昌大堤口至下新河,先后开办了第一纱厂、震寰、裕华三大纱厂。

  第一纱厂是辛亥革命后武汉第一个由民族资本家创建起来的纺织厂,彼时其规模华中第一。

  第一纱厂的创办者李紫云,一生伴随第一纱厂的沉浮而终结。如今的第一纺织厂早已经消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第一纱厂的建设者李紫云的第四代后人——李廷惠,这些年一直在寻找有关他的足迹,以及第一纱厂的命运的起伏变化。

  第一纺织厂的建立

  1958年5月一天,李廷惠听说自己曾祖父的弟弟——李紫云的坟墓将被迁移。而李紫云在当地早已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13岁的李廷惠跟随围观的村民一起,目睹一群并不认识的人挖开太爷的坟墓。

  “他的坟墓就在李家墩(现叫徐东村),面朝沙湖,后依长江,东临二郎庙,大概有60多平米,在一园型围堤的家族墓群正中间,立着一个很气派的墓碑。”李廷惠介绍,让旁边的人惊讶的是,31年后,他的尸体竟然还保存完整;消瘦的身体,个子矮小,穿着蓝色朝服,头上戴着龙方帽子,其帽子的正上方有一块蓝玉。

  他安详的面容让李惠廷记忆深刻,这是他唯一一次见他,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关注自己家族中的这个传奇人物。

  李廷惠的父亲李朝灿是李紫云的亲侄孙子。从小就开始在李紫云创办的第一纱厂上班,从底层的工人慢慢做起直到做到第一纱厂的管理人员。而这一路走来并没有因为自己祖父是第一纱厂的董事长,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的能力。他父亲见证着第一纱厂的起伏变迁,在李廷惠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断断续续的讲述过关于李紫云的事迹。

  “李紫云那时候对待自己的亲人特别的严格,在他的厂子里做事也一视同仁,我们家并没有因为他是纺织厂的董事长而沾光。父亲很小的时候为了给家里挣钱,到他承办的第一纱厂做童工,主要负责给工人送开水,由于个头小不小心把水桶撞翻,父亲的小腿被大面积的烫伤,舍不得钱治疗,后来一直就用白色的纱布包裹着,没想到腿上的这个伤疤,最后成了致命的伤疤,李惠廷父亲68岁那年因这块伤疤癌变而离世。”李廷惠说。

  “李紫云,又名李凌,大名李永生。他的真名李永生,很少有人知道,这也是我第一次说。”李廷惠介绍,李紫云是武汉青山李家湾人,祖籍湖南,青少年时期当过学徒。1894年在汉口卖鸦片起家,后开“富康隆”烟土店。由于烟土价格逐年上扬,李紫云的营业规模日渐扩大,先后在上海、长沙等地设庄收购,30岁出头便坐拥了百万资本。

  宣统三年,李紫云任汉口商务会(后称汉口总商会)会总经理。辛亥革命,李紫云积极支持起义军。首义之时,连夜将数十担馒头、酒肉送至起义军营地,犒劳军士,并曾10万银元给起义军,以济军需。黎元洪赠给李紫云一副对联云:“财力雄厚,协助共和。理事明通,赞同起义。”

  辛亥革命后,李紫云继任汉口总商会总经理。因此与当时汉口工商界,全国工商界知名人士,交往日密,通过接触,使李紫云眼界逐渐开阔,日益感到办工业,更有利于国计民生,且利润丰厚,拟将资金转向工业。由搞烟土转到办工业,这在李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使他成为当时华中地区大纱厂的创办人。

  1914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无瑕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正是我国发展民族工业的良好时机。

  湖北棉花生产居全国第三位,机器纺织的棉纱、棉布,现已取代了农村手工纺织的土纱、土布,汉口成为市纺、布的主要销售市场和转口码头;武汉为九省通衢,水陆交通要道,是华中经济中心,原材料、货物集散之地;而当时市场上的纺布,主要是日本、上海运来的,本大无较大纺织厂。

  李紫云发起武汉经营钱庄、鸦片烟土等行业的资本家,特别是他们经营烟土等业务中发了财。为了谋求资金的出路,看见纺织工业有利可图,都想另外组织一个规模大的纱厂,必可获得更大的利润。

  1914年,李紫云开始筹备汉口第一纱厂,共集210万两。李紫云个人投资60万元银元,因数额最大而被推选为股东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定名为:“商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李紫云的纱厂开始了一波三折的经营历程,而他本人的命运沉浮从此也和纱厂紧紧相连。

  筹备第一纱厂

  在筹备第一纱厂中,面临着选择厂址和订购机器问题。在当时,土地私有制,存在着“寸土不让”、“有钱难买不卖货”的思想,因此,凡属适用的土地虽出高价亦不易购得。选定的厂址在武昌武胜门外曾家巷江边,原系奥国洋行买办孙姓所得购置,预备给奥商在武昌开办自来水厂之用。因武昌不准许外国开辟租界,经过多次交涉,买办将全部土地1万余平方,以每平方价格银币50元卖与第一纱厂,于1915年开始建造厂房。

  当时世界纺织业,最发达的国家是英国,它制造的纺织机械,在世界上负有盛名,纺厂的设备多依赖于英国安利英洋行进口。于是李紫云委托汉口英商安利英洋行从英国代为订购机器。也就是这个决定,给一纱厂带来帝国主义的阴影。

  订购的纱锭是4.5万锭,织布机600台。按计划,托安行代购的机器,本于1916年春即运抵上海。当时由于正处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上海纺织机器的现货价格飞涨,英商贪图高利竟将一纱厂订购的机器转售给上海鸿章纱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倾销减少对于国内的纱厂来说,无异于赚钱的黄金期,机器的耽搁让成立之初的第一纱厂只能无奈地看着机会白白流走。

  1919年8月,安利英洋行才将订购的全部机器及动力设备等运到武汉,并由上海安利英洋行派工程师来汉安装机器。同年冬,工厂终于开工。

  当时,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外国棉纱、布匹尚未大量进口,第一纱厂出产的纱、布曾经畅销一时。同时,工厂在开工头两年,从机械设备商,技术力量商,生产管理商均处于较佳状态。在1920——1921年两年之间,即获工盈利白银130万两,折合银元180万元。

  获利后,李紫云除将盈余转为第一纱厂股金外,还创办了其他企业,银行、米行、银楼、药店都有涉及,并购置了大量的房产,仅积庆里就有房屋118栋。

  第一纱厂的投资人多数是经营商业起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资本,与外国的资本家比起来,其资力毕竟还是薄弱的,办工业的经验也是缺乏的。他们看见当时市场形势很好,有的人获得了暴利,于是走上了盲目扩张的道路。向安利英洋行等处借债筹建南厂,订购纱锭4.4万枚、布机700台,将企业扩大一倍,妄想将来获利偿还。结果事与愿违,不仅利润无着,债款无力偿还,而且利息逐日增加。

  据30年代的统计资料载明:第一纱厂北厂和南厂的生产规模很大,纱锭共为8.8万枚,布机共1200台,均为英国出品;锅炉为美国法兰克牌,马力5000匹。日需煤90——100吨;细纱机232部,粗纱机227部,松花机8部,打花机4部,弹花机9部。布的销路是上海宁波天津营口等地,纱的销路全国各地。原有工人总数为7800余人,女工占62%,男工占25%,童工占13%。生产能力每日可出纱约200件,布约1100匹。

  第一纱厂的南厂于1923年建成后,开工之初,国内纱布市场的有利形势,已逐步逆转。这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经过了数年的战后恢复。商品生产扩大,争夺国际市场,尤其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市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更卷土重来。当时进口商品中,以纱布占最大比重。因其廉价倾销,打击了我国新兴的纺织工业,特别是日本乘欧战之机,大肆向我国扩张,不但倾销棉纱,而且在我国广设纱厂,1924年又在武汉设立泰安纱厂,中国的棉纺市场几乎被日商垄断。

  这时第一纱厂虽然是武汉的唯一大厂,但由于产品滞销,质量较上海差,有时仓库堆存棉纱竟达万件之多,价格跌落,资金周转不开,负债日重。加之第一纱厂的各个负责人商业经验较多,对于工业生产的管理知识缺乏,浪费严重,特别是牵涉到技术问题,如工业用棉,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等方面,无能为力,以致经营管理不善,经济危机一天一天加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纱线企业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企业人物
进入企业人物>>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