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流失严重 服企成本竞争优势几无
生意社10月10日讯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日本各服装杂货企业将降低在中国生产比率,将部分生产环节向东南亚转移。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的优势日益突出,成为中国企业不容忽视的强劲竞争对手。随着各种新型贸易保护和发达国家绿色标准门槛的提高,中国服装(000902,股吧)企业粗放型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窄,单纯依靠廉价赚取眼球的时代已经过去,精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产业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优衣库(UNIQCLO)、H&M、ZARA等国际品牌以其浓郁的海外风情行销中国,引领时尚潮流。以往,这些品牌大部分都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而如今,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产品日益增多。
在北京H&M某家专卖店中,记者发现服装的产地五花八门,来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柬埔寨、孟加拉国、摩洛哥、保加利亚等“世界工厂”的服装在此汇聚一堂。
不过,不同产地服装的质量却是良莠不齐,H&M的消费者刘小姐说:“我的开衫是上海产的,质量很赞。后来又买了件印度产的,显然没有上海的好。柬埔寨的质量最差了。东南亚一带做的活还是没国内好。”
酷爱优衣库的狄小姐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优衣库的产地遍布亚洲,我觉得江苏生产的质量是最好的,广东东莞的也不错。柬埔寨的最不靠谱,越南的也够呛,孟加拉国的还行。”她以亲身经历举例说明:“我买了一件越南生产的针织小西装,扣子太不结实了,没穿几天就掉了。”
流失的订单
尽管中国纺织产品口碑好,但国际品牌向中国以外的低成本国家转移生产的计划仍然在有序进行中。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日本各服装杂货企业将降低在中国的生产比率,将部分生产环节向东南亚转移。
据悉,优衣库所属的迅销(FastRetailing)公司计划从低价服装品牌G.U.开始,向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工厂增加委托生产,将目前中国以外20%~30%的生产比率提高到50%。
无印良品计划3年后把在中国的合作工厂从229家减少到86家,自中国的采购比率从60%降低一半,家具杂货等木材制品也开始增加从东南亚采购量。
全球最大贸易采购商利丰的总裁BruceRockowitz在几个月前表示,中国南部地区工资的上涨可能会迫使消费品的制造商将生产迁出,在未来五年“相当迅速地”转往成本较低的地区,包括中国西部、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孟加拉国等。
青山商事继越南、缅甸、柬埔寨之后,今年还将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进行委托生产,东南亚工厂主要承担缝制工序,所需布料仍从意大利和中国采购。
除转移委托生产外,一些公司也纷纷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设立新工厂。TSI控股旗下的东京STYLE投资10亿日元,自今年8月开始在越南建设新工厂。女装品牌Honeys今年秋天也将在缅甸新工厂开始生产。
据悉,近两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翻了一番,目前约为孟加拉国的5倍。缝制工序因主要依靠最新设备,无需过多的熟练工人,开始逐渐向中国以外地区转移。但目前日本周边同时有能力承担缝制和织布工序的国家只有中国,因此,缝制工序以外的生产仍将继续主要在中国进行。
被誉为“全球最大OEM工厂”的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向本报记者证实,从今年8月份开始,国际品牌客户订单明显减少,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愈演愈烈。“不仅是日本品牌,欧美品牌也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订单将越来越少。”尹国新直言。
但他同时表示,晨风集团企业的中高档产品仍然比较受欢迎,具备产业链齐全和做工精致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中高档品仅占订单的5%~10%,在国际品牌靠低端廉价量贩路线取胜的背景下,的确无法与东南亚国家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