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做好中国市场就是国际化
生意社1月6日讯 由于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品牌,虽然我国服装业的产量已占到全球1/4,服装出口占到全世界服装贸易的1/3,但在跨国产业链上获得的市场价值只有15%~20%,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主流外循环,不掌握主动权和定价权。而在国内市场,当前,国内的高端服装品牌市场几乎全被国际顶级品牌占领,就连大众市场上,随着国际二三线品牌进入中国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近3年来随着国际平价时尚品牌ZARA、H&M、C&A等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使得中国的服装自主品牌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
“依托广阔市场和共赢渠道实现本土崛起,在同国际品牌与狼共舞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服装品牌实现国际化生存的路线图。”在日前举行的“对话2011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高端论坛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秘书长范君表示。
她认为,国际化首先要做好中国市场,现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服装品牌已经全部登陆中国市场,强劲的内需为中国服装产业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原动力,国内外服装品牌竞争已在中国全面展开,中国市场正在成为造就全球赢家的基地,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化往往被狭隘界定为在海外市场落地,随着新兴市场的兴起,有人已经提出“家门口的战争就是全球化的战争,赢取了家门口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赢得了全球化的胜利”。
范君说,服装行业在百货零售市场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一个百货店的销售额,服装类占50%以上,而服装销售量的70%是由国内品牌创造的,现在,不少百货店也已感受到了这一点,经营国际大品牌虽然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但利润空间却有限,真正能给百货店带来整体利润提升的还要依靠本土优秀品牌,只有孕育出一批卓越的中国品牌,形成丰富的中国品牌资源,才能逐步改变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保证百货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过去30年,国际化成为了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重要的条件和推动力,面对未来的发展,国际化应该成为下一步产业提升和发展更为重要的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曹庭瑞处长则指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可见,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振兴包括服装产业在内的民族产业的重要战略任务。曹庭瑞告诫企业家们,中国服装品牌要实现国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就要在坚持“拿来主义”、“灵活创新”和“本土优先”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本土市场为圆心,以国际市场为半径,积极稳妥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活动现场,GXG、卡尔丹顿、雷迪波尔及派克兰帝4个中国服装行业知名品牌企业的老总针对“公众对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有哪些误解、误读和误判”、“品牌如何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国际化生存模式”、“在全球化浪潮中‘品牌无国界’现象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并通过对话,达成了多方共识:其一,在国际市场本土化、本土市场国际化的今天,融入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过程,没有国际视野的商业运作将没有生存的空间;其二,本土智慧在融入国际化过程中是有生命力及作用空间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的结合,正成为一种主流的商业运作模式。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最后指出,由于近10年来,全球市场准入规则发生了极大改变,贸易壁垒在WTO框架内一定程度得到削减,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品牌的国际化周期大大缩短,其形态也更趋于多样化。对于中国品牌而言,本土市场本身就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本土品牌要想完成国际化伟业,必须赢得家门口的战争。而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擘划的中国服装强国路线图,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指标值得企业重视:品牌影响力开始辐射全球、采购商团队运作覆盖全球;以及企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全球市场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