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设计]民间服饰色彩符号在家纺设计中的应用
生意社3月29日讯
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也就是说,符号活动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基本活动之一。民间服饰是一种文化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符号”,因为民间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文化传递的载体之一。而色彩是民间服饰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用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由此成为一种符号。
一、民间服饰色彩符号
作为现代符号学奠基人之一的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能指”指符号形象,所指可理解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思想、观念等。据此,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解释一切色彩符号现象。譬如说奥运会标志中的五色是能指,而由其所表意的五大洲的团结则是所指。
一种颜色被社会公认为一种符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对颜色的分类到社会的约定,人们需要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活—习惯—规范—生活。公式中的第一个“生活”是指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大自然所决定的人的生活方式,“习惯”也是民俗,是一代又一代生活方式的沉淀。“规范”是群体的不成文的规定或是在民俗的基础上所规定的群体生活规范,也就是“礼”。第二个“生活”,则是在“礼”的指导下、约束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民间服饰色彩这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往往表达着某种抽象的观念和思想情感,这也就是民间服饰色彩的象征性,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符号,又在于人们赋予它的意义。从其本质来看,民间服饰色彩相当于一个语言符号系统,有其能指和所指。民间服饰色彩的能指,是指可以用来描述、表达和传递各种意义的服饰色彩,例如色彩的色相、明度等;所指,则是指被其能指层面加以表现和传达的内涵,像色彩所指述的历史、神话、祈求的愿望、宣泄的情感以及所要传达的种种文化信息等。
二、江南水乡民间服饰色彩符号及其文化内涵
1.江南水乡民间服饰的构成
依托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所收藏的江南水乡民间服饰传世品,从中可以看出其整体概貌以及服饰形制、色彩和装饰工艺的丰富性与特殊性。近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极具水乡地域特色的服饰套系,从头到脚依次为:包头(首服,包裹于头部的一块梯形的布幅)、眉勒(首服,用于拢住头发的细长条形布幅)、大襟拼接衫(上衣,大襟、细袖,在肩部、袖部、前身处以不同花色或颜色拼接)、胸兜(内衣)、作裙(裙装,高度齐膝、围系于腰间由两大裙片组成,特别之处是在腰侧处各有1个10cm左右精致的褶裥面)、束腰(围系于作裙外的围裙,花色拼接较多)、大裆裤(下装)、卷膀(缚于小腿上的梯形布)、绣花鞋(足衣)。
2.水乡服饰色彩符号的构成
有《周礼•考工记》:“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而江南水乡民间服饰色彩就是以东方之色———青色为主色调的,即主要采用青、蓝、黑色作为主体色,同时以多种艳暖之色作为点缀色,通过拼接的形式来体现与完善此种配色体系。
拼接色作为当地的服饰色彩符号之一,其拼接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同质同色的拼接,像大襟衫正身的竖式接缝和袖管的接缝,有时两侧采用异色布料,有时仍用本色布料;二是异质异色的拼接,此种拼接运用十分普遍,束腰上的拼接都为异质异色,大襟衫与大裆裤上的拼接也是异质异色为主。由此,水乡妇女服饰中的拼接多以同类色之间的关系为主,多以有彩色和无彩色之间的关系为主。
主体色与点缀色的综合运用是江南水乡民间服饰的另一个色彩符号。主体色在水乡服饰中占据主体位置和较大面积,且色相较为单一。如包头巾,黑色作为主体色约占主体的四分之三,另有天蓝色、桔黄色等作为小面积的点缀色;束腰看似五彩斑斓,但彼此之间却多为同类色。一套水乡服饰的主体色就是各种纯度与明度不同的青蓝色加上黑白的无彩色,而点缀色只出现在边缘位置或占据较小的面积,这是为了维持服饰整体色彩关系的协调。但点缀色的色相相比主体色较为丰富,一般采用红、绿等对比色,具有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
明度对比高的配色体系是江南水乡民间服饰的又一个色彩符号。水乡服饰色彩中的青蓝之色处于中明度基调,在配色上给人一种内敛之感,但搭配黑白两色后形成了明度对比高的配色体系,把由于蓝绿两色搭配所带来的沉着、含糊的感觉冲淡了,使服饰给人以夺目、清爽与干练之感。所以,江南水乡服饰色彩的纯度不高,作为主体色的色相也并不丰富,但依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变化,主要就是依靠色彩明度的强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