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汉服”与“国服”
生意社4月6日讯
一、国服的概念
“国服”一词近几年常有耳闻,与之同被人们提起的还有“华服”、“唐装”等。虽说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温饱以外的事情了,但对大多数百姓来说,“国服”这个词还是很陌生的。究竟什么是“国服”?专家们各有解说,清华大学教授袁杰英认为,“国服”是一国之服,是国家形象的表示,应该既别致又鲜明、耐看。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认为,在当代汉语中,“国服”指约定俗成或由国家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礼仪象征和标识作用的服饰。韩国
弘益大学的琴基淑以韩国国服为切入点分析了普遍意义上的“国服”概念,她认为,传统服饰和国旗、土特产、动物、植物、建筑、饮食一样,是国家的象征物,“国服”表示着国家的象征和记号,可以包括礼仪服、日常服和制服等形式。“国服”应具有该国家的文化理念或政治色彩,传统服饰因素及普通人所穿的服装亦成为国服的基础,“国服”是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性的服饰,因此在历史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服及民俗服成为其根底。另外,“国服”理应反映现代服饰因素。
应该说在并不遥远的年代,我们还有自己的“国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了表示与旧王朝的决裂,颁布了《服制条例》。1929年,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同年,国民党举行“奉安大典”,将国父孙中山的灵柩从当时的北平迎往南京前,公布的服装条例,选定了旗袍为“国服”。中山装作为“国服”,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70年代:解放前共产党的革命队伍,如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的军服都是由中山装变化而来,解放后中山装又成了各级官员的制服,到了文革期间,中山装更加普及,而且跨越了性别界限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服”,倒是旗袍被当作破四旧的对象而遭抛弃(图1),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销声匿迹了。经历了文革的特殊年代之后,中国打开了国门,在眼花缭乱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还没来得及建立或修复自己的文化,便一下融入了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因此中国人从此便没有了“国服”。
二、汉服的兴衰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王公贵族高冠博带、百姓锦衣绣襦。在穿惯了亚麻服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精美如画的华衣简直就是“旷世奇服”—这便是“汉服”。“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指明末以前,在自然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汉服”有着和华夏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也是区别于他族的标志,历来就有“齐民心,别夷狄”的作用。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地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其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其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都拥有共同特点:即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汉服”的款式,总体而言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飘逸灵动,而且交领右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图2、图3)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追求的是衣随人动,流露出来的自然之美,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其中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形制简单,强调宽松造型,预留身体空间,遮掩身体曲线,与西方那种极力突出身体曲线,突出流畅线条的张扬风格迥然不同。然而,今天我们曾有的服饰文明已被遗忘,对汉人装束的记忆仿佛只有长袍马褂和旗袍了(图4),造成汉民族这种悲哀的主要缘由,正是由于汉王朝统治的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