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详知的奢侈品“成本价”
生意社6月7日讯 近日,北京新光天地古驰(GUCCI)专卖店失窃的一款包引发了一场热议,奢侈品成本与零售价之间的差异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有微博爆料称,“在八里庄派出所遇到新光天地GUCCI店长来报警,一个价值两万多元的包被偷,最后没有立刑事案件,因为进货价只有几百元。”
一个标价上万元的包,其进货价究竟是多少?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厂商都将其产品的成本视为商业机密,而摆出的价格总是“高高在上”。在我国奢侈品价格遥遥领先世界水准的情况下,奢侈品消费市场却也远比其他国家红火——现代中国人畸形的消费心理造就了我国奢侈品消费的“春天”。
有人买,自然就有人卖。当人们狂热地涌向奢侈品市场时,奢侈品厂商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挂出他们远超常理的价格。事实上,在这些奢侈品的原产地,它们的价格并非如此离谱。国内奢侈品价格虚高的相关报道一直都存在,即使如此,人们却还是趋之若鹜。来自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市场上,高级腕表、珠宝、化妆品、箱包皮具等奢侈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最高甚至可以达到188.5%,其中的利润空间之大显而易见。而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全球居首。
归根结底,是消费观念的不同,才造成了奢侈品在国内外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奢侈品本身并非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具有“独特”、“稀缺”、“珍奇”属性的商品。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人们也需要一些东西来提高生活的品质,“优雅”、“精致”、“个性”的奢侈品行业便是在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奢侈品的价格都是同类普通商品的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然而,本应是用来为生活锦上添花的东西,在我国却几乎成了一种“必需品”。消费者花大价钱购买奢侈品不是为享受生活,更多的却是在提升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底气”,是在向周围的人传达一个信息——“我是有钱的”。在扭曲的消费心理下,奢侈品的价格应该有多高已经是无所谓的事情了,人们只是因为“贵”而买,因为“别人有”而买,更因为“别人买不起”而买,这种纯属“拜金”、“炫富”的非理性消费才是让奢侈品“越贵越有人买”的源头。
把矛头对准奢侈品厂商的现实意义不大,与其责求消费者自觉理性消费,不如在扩大富裕人群、增加居民收入上下功夫,在钱包鼓起时再谈扭转“拜金”、“炫富”的社会消费观念才有底气。当购买奢侈品真正是因“理念”、“个性”而不是“高价的标签”成为中国人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时,它们的价格也就能回归到正常的水平了。
- 香港地区正在苦苦挣扎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重燃韩国购物热 (11-30 09:08)
- 2016年奢侈品行业趋势判断:时尚电商高速发展、关店潮持续以及品... (11-28 13:19)
- 奢侈品业绩不佳 Gucci委身频打折致购买意愿降低 (11-23 13:08)
- 面对亚洲市场低迷 时装品牌都开始产品整合潮? (11-23 08:38)
- 面对亚洲市场的低迷 时装品牌陆续关闭副牌线统一产品品牌 (11-20 13:51)
- 中国诞生本土奢侈品的时机到了? (11-19 10:54)
- 中国奢侈品市场不景气 LV关闭中国内地三家店 (11-18 09:16)
- 消费者不再热捧奢侈品 全球奢侈品市场增长放缓 (10-31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