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工艺]毛织物的防缩整理
羊毛的氯防毡缩处理,有采用织物或制品加工的,也有采用毛条加工的,加工方式有连续的,也有间歇的。如以毛条的形式进行加工时,一般在轧车一毛条复洗机组上连续进行,而机织物、针织服装和织物,则以分批间歇加工为多。
为了了解毛织物经上述氯法处理后,所以会具有防毡缩效果的原因,有人对比较剧烈的湿法氯处理后的羊毛进行显微镜观察,发现羊毛表面的鳞片层,遭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定向摩擦效应降低很多,因此一度认为D.F.E.的降低是毡缩的必要条件
但是,后来对温和氧化处理如高锰酸钾/食盐溶液等进行研究时,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具有防毡缩性能的羊毛鳞片层,并未遭到显著的损伤,并且从表9—4可以看出,D.F.E.也没有什么变化,而是顺、逆摩擦系数都获得提高,因此降低羊毛纤维的D.F.E.,并非使毛织物获得防毡缩性能的唯一途径,而提高羊毛纤维的摩擦系数,降低纤维在制品中充分移动的可能性,也能获得防毡缩效果。
关于温和氧化处理后羊毛的摩擦性能发生变化的原因,近年来,有人认为经受各种不同氧化处理后的羊毛,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物理性能,就是鳞片在润湿的状态下比未处理的柔软,象充满了冻胶(温和氧化处理)或粘稠液体(比较剧烈的氧化处理)的口袋一样。变软的鳞片层比较容易变形,因此,这样的纤维作顺、逆鳞片方向摩擦时,由于鳞片层容易变形,纤维之间的接触面积比未处理的纤维要大得多,这样就导致u。和U.都增大较多,以致D•F•E•变化不大。由于U。和都增大,因此羊毛在制品中进行充分的单向移动受到阻碍,以致毡缩减小。经过比较剧烈处理后的羊毛的的增大较小或不增大,甚至减小(当鳞片层破坏显著时),“因此这种情况下除了有p,增大外,还有D.F•E•的减小,更不利于毡缩。总之,改变羊毛纤维摩擦性能,从而达到防毡缩效果有两个途径。增大摩擦系数或降低D•F•E•。
处理后的纤维,虽然二硫键已部分断裂,但在干燥状态下,由于一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以致鳞片层的变软不易被察觉出来。
除了上述机理外,近来有人提出了另一种新的防毡缩理论。
该理论基于这样的观点:认为未处理的羊毛具有一个不带电荷的,疏水表面,因此,纤维置于水或水溶液中后,为了减少与水接触的面积,有集聚到一起去的趋势(意味着毡缩)。而经过氧化法防毡缩处理后的纤维,具有亲水性的表面,并带有密度相当高的带电荷基团(二硫键氧化生成的一SO。H),当将这种纤维放在水中后,由于纤维之间的静电斥力和纤维的亲水性表面,因此,这些纤维在水中是分散的(意味着防毡缩)。这一理论并未完善,还在继续深入研究之中。
二、“加法"防毡缩处理
“加法"防毡缩处理,主要是利用聚合物沉积于羊毛纤维表面,以达到防毡缩的效果。曾被研究过的聚合物种类很多,例如,三聚氰胺一甲醛的酸性胶体、有机硅等。近来获得应用的聚合物都具有一共同特点,即至少部分聚合反应需要在羊毛表面进行。根据这些树脂在使用时所处的状态,大致可分成两大类:(1)界面聚合:以单体进行处理在羊毛表面通过界面聚合生成线型聚合物,沉积于纤维上,一般是与纤维发生接枝反应;(2)预聚体处理。
所采用的预聚体通常多带有三个活性官能团,它们在羊毛表面通过自身或与其他交联剂发生作用,可进一步聚合或交联而形成网状结构的聚合物沉积于纤维上。
用单体或预聚体处理羊毛的加工方法变化很多,不过从本质上看是根据被处理对象所处的状态(如毛条、毛纱、机织物、针织物或服装等)和采用的单体或预聚体的性能来选用适当加工工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