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家丝厂 见证三台近代工业发展史
在三台县城南广化办事处林茂村绿豆河畔,至今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民国初期的丝厂遗迹,当地人称为“封家丝厂”。日前,笔者专程前往探访。
封家丝厂遗迹距三台县城南约5里,占地近2亩,是一座庙宇式建筑,为三层庙宇式楼阁形式,底层地面全是青石板铺成,沿木板楼梯而上,是两层宽阔的阁楼。
居住在那里的村民宋开建告诉笔者,他的祖辈曾在这里上班,目前保留下来的三层庙宇式建筑是当时堆放茧子和生丝的库房,而侧面一排平房则是当时的办公室和账房,紧邻河边的缫丝车间和烘烤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拆除。
宋开建介绍,丝厂老板叫封高举,中江县人,筹办封家丝厂前,在上海经商,后来受四川著名蚕丝实业家陈开沚的影响,回三台县组织民间股份办厂。
据了解,唐宋时代,三台即为川中重要丝织中心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台人陈开沚首创四川缫丝第一厂——三台万安裨农缫丝厂,开创四川丝绸工业的先河。到民国初期,三台蚕丝户高达58932户,年产生丝555万两,制丝工达2.3万余人。
从宋开建那里得知封高举的后人仍健在后,笔者几经周折,终于和封高举的儿子,家住乐山市、今年84岁的封纪述取得联系。封纪述大爷告诉笔者,封家丝厂大约始建于1927年,当时有职工100多人,丝厂属股份制。选择在林茂村绿豆河畔建厂,主要是绿豆河水质好,缫丝亮度、柔度能达到上乘标准。几名股东经过反复商议后,购买了当地曾家几亩地,很快就把厂建起来了。
据封大爷回忆,当时的缫丝机器是木制,半机械化,取名“昂返车”,工人像木偶一样,手忙脚乱地用脚踩、手拉、嘴咬的方式操作。当时生产出来的黄丝运往上海,远销日本和欧洲。
“可惜丝厂刚建3年就倒闭破产了。”封大爷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抵制中国蚕丝外销,加上丝厂股东之间的债务纠纷,形不成合力。丝厂倒闭破产后,当家老板封高举还与其他几名股东打了几年的官司。抗战时期,当时内迁三台的国立东北大学部分学生曾在封家丝厂居住数年。
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员左启查看了封家丝厂工业遗址照片及旧档案资料后认为,封家丝厂保存如此完整,时间跨度近90年,在绵阳境内很少见,这对研究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