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应避免民族服装成政治符号
生意社3月21日讯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来自我国少数民族的两会代表、委员穿戴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成为各个会场的一道风景。
这中间有的少数民族服饰是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但也有的少数民族服装只是其历史上曾经的穿着,一般只保存在博物馆中或在舞台表演中使用。这些少数民族的代表、委员穿着民族服饰,更主要的是以此来向外界展示我民族政策中少数民族参政权利的行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中央民族学院就读期间,有多次和全班同学被要求穿着民族服装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些大型政治活动,我们的角色就是作为国家少数民族代表对外进行展示,以证明在各种政治活动中少数民族都平等参与了。我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也不断重复经历着同样的场景。
现在国内新闻也常能见到,一些领导人视察民族地区,在实验室、生产一线、机关办公室等,电视画面或照片中一定会有当地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饰与领导人在一起。每当看到这些我就会笑,我知道这其中的民族服饰都是“被”穿的。因为现实中,在这些场所不管是什么民族肯定穿的都是职业工作服,而不可能是民族服装。
服装如同一个民族的其他民俗特征一样,也存在着历史变化。现在谁能说出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汉服?长袍马褂?中山装?旗袍是满族的民族服装,现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喜欢穿旗袍的大多数已经不是满族了。西装也是舶来品,但现在已经成为正装,我们穿西装不表示认可、接受西方的一切。那么,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服饰就被赋予了政治含义,标签化地成为一种政治符号,从而一被固化、二被误读呢?
在我国,曾经有以个人着装来判定其政治立场的时期,也有西方媒体以中国领导人的着装来判定中国政治走向的情况。事实证明,这些都错了。
其实穿什么服饰完全是个人自我选择的问题,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政治符号的地步。我国民族政策的成就不需要借助民族服装的道具来对外展示,否则只会引发更多对于民族服饰的泛政治化想象,从而对实际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民族服饰都是各民族对于服装实用与审美的产物,也是各民族中成员的个人选择,最好的做法是尊重个人的自我选择。穿本民族服饰也不表示我们自我封闭、不愿意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成分。消除民族服饰的政治色彩,使民族服饰回归其个人用品的本意,才能杜绝民族服饰政治工具化的倾向。
总之,少数民族在各种场所是否穿戴民族服饰应完全成为其个人选择,民族服饰应该是多元文化色彩的表达,而不是政治色彩的宣示。▲(作者是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 服企如何借助新兴业态扩疆拓土? (04-01 10:17)
- 麻纺行业盼加大政策扶持 (03-17 11:14)
- 【两会】刘新齐:建议棉花维持2014年目标价格水平 (03-17 11:03)
- 【聚焦两会】奔跑吧,纺织人 (03-17 09:09)
- 借两会东风 纺织服装产业振兴四大猜想 (03-16 11:10)
- 【两会】鼓励智造应纳入纺织服装产业“十三五”规划 (03-16 09:12)
- 两会:破除利益壁垒纺织业才能更好发展 (03-14 09:48)
- 高德康: 企业家精神是“新常态”下的创新动力 (03-13 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