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服装业欲抢滩中国市场
生意社4月2日讯 转型关键时期,中国服装企业又遭欧洲品牌强压。日前,北京商报记者从2013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获悉,今年参展的海外品牌超过400家,达到了新高,其中,欧洲品牌成为主力军。
借博览会进军中国市场
记者在博览会现场看到,大部分海外展区被欧洲军团占据,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多都是在海外知名度较高的品牌。Tom Tailor、Monari等一改往日低调作风,纷纷亮相此次博览会。其中,德国品牌表现较为抢眼,参展商主要以国际集团旗下的中高端品牌为主。
在德国时装展团新闻发布会上,德国服装行业协会“德国时装”会长托马斯·阿什介绍说,今年德国有近30家服装企业前来参展,“这个数字正在逐年增加,他们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托马斯·阿什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德国服装在面料和设计风格上深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德国方面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表示出对中国市场的偏好。
“今年10月,德国服装企业还将会组团到中国东北三省推介他们的品牌。”托马斯·阿什说。
记者还从主办方处了解到,这次博览会上除了德法意等国的企业外,还首次出现土耳其和苏格兰展团。不过,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深陷债务危机的意大利,其参展企业数量比去年增加了60%以上。此外,法国和德国展团的规模也呈现出15%的增长。
欧洲服装业下滑
有分析称,受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本地市场萎缩的影响,众多欧洲品牌在本土市场的需求量难以有更大的突破,多个欧洲国家近日都报出了服装业下滑的消息。其中,意大利2012年纺织服装业萎缩9.4%;“法国制造”纺织服装下滑6.81%,产品出口未达到预期;德国服装出口业务在2012年全年发展也比较缓慢,全年出口额下降了1.6%。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欧洲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热情愈发高涨。由于中国消费者对于欧洲品牌的时尚度、设计水平以及产品质量都有较高的认可度,欧洲品牌想借此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希望。
以德国服装为例,其向中国出口额多年稳定在8500万欧元的水平。有专家认为,在未来10年,中国服装市场将迅猛发展,并可能在全球服装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因此,德国服装企业对中国充满信心。
中国服装业转型迫在眉睫
在卓创资讯棉花纺织行业分析师孙立武看来,欧洲军团选择现在进军中国市场并不恰当。他认为,由于国内经济近几年持续走低,内需降幅较大,服装行业也未能幸免。以当前的消费水平,中端消费在国内是主流,而中国企业在这个细分市场的竞争力较强。相比之下,欧洲企业在高端服装方面比较擅长,因此,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中国服装企业造成威胁。
“但是,这段缓冲期可能只有1-2年,所以,这也正为中国服装企业敲响警钟,催促他们转型。”孙立武表示,努力提高自己的品牌力及抗风险能力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还应该加大研发力度,目前各企业的技术投入仅占总成本的1%,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摆脱粗放式的发展,争取将品牌做精。此外,企业还必须找准定位,实现品牌差异化。”孙立武说。
在谈到中国服装业转型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说,当前服装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慢也是一大短板。目前我国很多品牌都非常追捧“快时尚”,但他们与ZARA等知名品牌相比,在“对市场需求即时反应”上还有一定差距。“这要求我国的服装企业探索新的产业模式,服装业正处于低迷期,这正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机。”杜钰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