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不再 种棉用棉齐受伤
河南省是我国纺织行业有名的集聚地,也曾是棉花种植大省。河南新乡县的七里营村是中国有名的棉花村,1958年毛主席曾先后3次下乡考察棉花种植,第一个去的就是这个村。当年毛主席身穿白衬衫,头戴草帽,俯身察看棉桃的形象被做成雕像,矗立在他当初站立的地方,但现在雕像周围却种满了小麦、玉米,零星散种的棉花成了陪衬。
棉花面积的下降,收益偏低是主要原因。尽管棉农觉得种棉花不赚钱,但是作为棉花主要消费方的棉纺企业仍觉得国内棉花原料成本过高,我国国内棉花价格比国外棉花高出4000元~6000元/吨。因为生产成本高,我国棉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非常低,利润率已经低到3%甚至以下,它们一直在承受着棉花原料价格波动的巨大压力。
种植面积大幅萎缩
棉花在河南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近30年来,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1978年种植棉花918万亩,1992年最高达到1872万亩,2010年701万亩,已降至历史最低点。今年棉花种植面积仍在减少,据河南省棉花协会对商丘、南阳、濮阳等主产棉区进行的新棉种植意向调查显示,与去年相比,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幅度为8%左右。
据南阳市价格成本调查队联合邓州、新野、南召3县,对49个专项调查户进行调查。全市农民种植意向呈现“一增一减”的态势,即粮食种植面积有不同增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则有所减少。综合来看,“市场价格、惠农政策、生产效益”主导农民种植导向。
棉花收益偏低,是导致种植棉花萎缩的重要原因。棉花生产需要植苗、间苗、浇水、施肥、打杈、打药、打顶、摘花、掰花、晒花等工序,全靠人力劳作,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一位棉农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亩棉花需要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投入500多元,总收入扣除成本纯收益1000元左右。7个月劳作,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赚的多。粮棉比价不合理,种粮收入增加,种棉收入下降,农民不愿种棉花。
棉花种植需要的劳动力较多,但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大批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劳动力非常缺少。目前,河南在家从事棉花生产的多为老年、妇女和体弱多病者,难以满足棉花高产栽培和田间管理的需要,种植减少势在必然。且棉花市场运行不规范,县一级棉麻公司基本不收棉花,靠小商贩收购,压级压价的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市场秩序,挫伤了棉农积极性。
棉农不仅要承担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还受到自然灾害和天气的影响。在棉花生长的重要阶段,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棉花就会大幅减产,而且品质也会下降,棉农损失惨重,严重影响到下年度的种植面积。
供需矛盾趋于尖锐
豫东平原(河南省驻马店市、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区)曾因良好的区位优势,棉花产量一度排在全省的前列。强大的棉花供应能力,带动了民权县棉花交易市场、轧花厂的蓬勃发展。民权县曾经有一位棉花收购企业老板,因棉花收购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为县政府干部。而如今,该县的大多数棉花收购厂、轧花厂由于没有棉花资源而被迫关闭。
河南是纺织大省,其特点是以棉纺织为主,棉纺织产值占全省纺织工业工业总产值的70%,年产棉纱465万吨,其中纯棉纱占纱总产量的95%。棉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年需用棉花280万吨左右。随着河南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棉花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棉花种植面积却逐年下滑,棉花供需矛盾趋于尖锐。
按往年全省发放棉种补贴推算,棉花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年产棉花约32万吨,只能满足全省纺织用棉量的11%。显然,河南棉花产量与纺棉需求相差甚远。其89%的棉花缺口,只能靠新疆棉、进口棉、国储棉等渠道来补充。
棉农、棉花合作社、棉花加工企业、棉纺织企业,无论是种棉还是用棉,都希望棉花资源稳定且价格相对合理。用棉企业希望棉花又多又便宜,棉农希望棉花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想要平衡好“种棉”与“用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政策支持仍是关键
刘凯三在商丘市五里杨村被誉为“棉花王”。15年来,他坚持精耕细作、巧种棉花。据他介绍,五里杨村670户人家、26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其中种棉花收益占40%。五里杨村党支部书记、村棉花专业社社长杨志平,扳着指头讲述着商丘银河棉业给予他们的优惠政策:免费供应棉种;每吨复合肥补贴200元;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签订收购合同,当市场价高于合同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每打1眼井,补贴1000元。
银河棉业创办了棉花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公司+农户”的新模式。他们在全区像五里杨这样的棉花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个,订单棉花达到29.6万亩,涉及棉农12万户。通过对专业社棉花实行订单和保护价收购,棉农亩均增收292元,全区增收8643万元,使棉花成为棉农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这两年不行了。棉花市场波动,棉农都嫌种棉花赚钱少,种植面积也在下降。”商丘银河棉业董事长阎德富深感不安。
我国的棉花种植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使得棉花种植很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虽然棉花合作社这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很成功的,但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棉农大多还是把希望寄托于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棉农中,提高棉花直补金额的呼声很高,因为国家现行的棉花收储政策,并没有起到真正保护棉农利益的作用。现行的每亩棉花补贴15元的政策,也不足以调动棉农的种棉积极性。他们希望国家利用多种方式传送棉花政策、资源状况和供求信息,减少种植的盲目性,让农民也能“抬头种地”,不再“看去年的市场,种今年的田地”。希望棉花技术部门建立和完善种子引进、示范、推广体系,加强棉种市场管理。尤其是近年来棉种市场比较混乱,棉种良莠不齐。每年春播,仅新野县就有几十个棉花种子在市场上销售,大多数种子不适宜在当地种植,抗灾能力不强,丰收性也极差,给棉花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除此之外,棉农希望多举办技术讲座,开展技术下乡活动,帮助棉农提高植棉技术,促进棉花产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