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的暴利 背后5元代工费引发的思考
生意社5月24日讯 俗话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卖产品。近日,一则“奢侈品代工厂利润薄如纸”的新闻浮出水面,被多家媒体无限复制转发,事件也充斥着每一个钟爱高端奢侈品消费者的内心,让一向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成为众矢之的。
笔者疑虑,不知是该唾弃奢侈品的暴利模式,还是该学习人家的品牌运作呢?
一条意大利阿玛尼(Armani)品牌领带,零售价1800元人民币。代工厂连工带料算上加工费合计7.5美元,按该年人民币全年平均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7.6040元人民币折算为57.03元,而领带的零售价超过出厂价的31倍。一个零售价3000多元的蔻驰包,代工厂成本控制不好便仅能赚得5元的加工费,这些数字的背后无不带着心酸和悲催的意味。
其实,国内一些不成熟的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只为那上面印着的Made in Italy或Made in France的标签。只要印着Made in China,好像就失去了对奢侈品的购买欲望。所以,这些大牌只好不辞劳苦,辗转几次运到国外,标注个商标,就能使产品售价翻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事实上,一件英国品牌服装,都是在中国完成大部分加工步骤后,将剩下扣子、拉链等微小环节的半成品服装运回英国,便可堂而皇之标注为“英国制造”。这样,既不违反法律同时也节约了一部分的关税。对品牌来讲,这不过是跟消费者玩的产地游戏。
虽然越来越多的舆论直指奢侈品牌,但不管公众怎么愤慨,奢侈品的定位和定义从来没有丝毫动摇过。也有人说,所谓奢侈品,它的价值远远不在于它本身过硬的设计制造环节,消费者买的也只是品牌本身,所以打造自己的品牌非常重要。
就像可口可乐,曾有人买一瓶可口可乐然后倒入百事可乐的杯子,人们就会从心理上觉得甜腻乏味。毫无兴趣喝下去,但其实里面就是可口可乐。还有非常可乐,尽管配方和口感都和可口可乐相近,但是因为消费者对可口可乐深入骨髓的品牌认可度,致使其他产品无论怎么费心营销也替代不了人们对于红色包装的可口可乐情有独钟。所以,与其悲催地感叹奢侈品的暴利、贴牌转个圈回来就身价百倍,不如摆脱代加工,加快自有品牌影响力的建设步伐。
国内缺乏的不是设计人才,而是优秀的品牌。品牌缺少的是支撑其正常运转的强大的团队设计,有力的品牌推广,高效的营销模式,新颖的产品策划等一系列模块,所以,至今我们还未有品牌能聚合起深入人心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