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减速根源何在?
生意社7月16日讯 正值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市场普遍发生剧烈震荡之际,刚刚发布的中国6月份贸易数据又给国际经济前景蒙上了一丝阴影:6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215.1亿美元),下降2%。其中出口1.0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743.2亿美元),下降3.1%;进口0.9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471.9亿美元),下降0.7%;贸易顺差1693.4亿元人民币(折合271.3亿美元),收窄14%。
从海关总署公布的6月份外贸数据看,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外部宏观经济环境问题,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较大幅度动荡。在进口方面,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经济减速;之二是出口减速,因此对出口生产所需的原料、能源、中间产品等需求也下降。
外部环境压力大
我们看到,上半年,我国与主权债务危机经久不息的欧盟贸易下降3.1%;美国经济复苏相对稳固得多,中美双边贸易总值就增长5.6%。最大的风险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公布头两个月外贸数据时笔者已经提出过,年初开端良好的外贸逆转的压力较大,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社会风险积累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水平,今年下半年之后和明后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经济社会震荡风险较高,有可能重蹈发展中国家和苏联东欧集团从1970年代繁荣落入1980年代债务危机的覆辙。
由于新兴市场在我国出口中占比已经在一半左右,而且增长甚快,这种潜在风险压力不可低估。引爆这种转折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是初级产品行情下跌,其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折。由于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稳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很可能在今年年内出现,届时由此引发的资本流动逆转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更对其他宏观经济稳定性明显低于我国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产生较大冲击。从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苏联东欧集团全面债务危机,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目睹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货币政策收紧如何将发展中国家推向货币金融危机深渊,而且客观条件决定了这样的危机未必不会重演。从最近两个月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这样。
贸易争端也是一个并非无足轻重的原因。今年一季度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了2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时一季度参与贸易救济调查的还有泰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第二季度,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准备对中国无线电通讯设备及其组件启动双反调查又以其巨大的涉案贸易额震撼了国际市场。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我国贸易总额增速下降甚至减少,某些产业贸易额锐减,实属难以避免。
同时,我国外贸额下降也与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减轻、外贸商品价格下降有关,这一点在进口减少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从全球背景上考察,除了中东北非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因深陷“阿拉伯之春”政治动乱和战争泥潭而通货膨胀率提升之外,全世界其他各大区域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已经成为普遍趋势,主要表现为消费价格指数2012年全年涨幅低于2011年全年涨幅,2012年末涨幅低于2012年全年涨幅,2013年一季度涨幅低于2012年末涨幅。再考察全球货物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变动,1995~2004年间,制成品、石油、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年均涨幅分别为0.2%、9.0%和0.1%,2012年分别为-0.5%、1.0%和-9.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其涨幅分别为1.0%、-2.3%和-0.9%,现在看来则很可能都是负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半年我国原油、煤炭、铁矿石等主要大宗原材料进口均价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原油进口均价下跌7.6%;大豆进口均价上涨9.2%;铜进口均价下跌3.4%;铁矿石进口均价下跌4.6%;煤进口均价下跌16.3%。
挑战依然存在
上半年贸易数据表明中国外贸面临较大挑战,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要从两方面看,因为我们的中心目标是维持、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在经济景气时期,我们的目标是要追求绝对的高增长;在萧条时期,目标是追求相对高增长,即使增速绝对值不高,甚至有所下降,只要增速高于别国,或是降幅小于别国,我们的相对地位就仍然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