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用工难题困扰浙企定制机器人
从招聘会上的数据可见杭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据杭州市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统计,在2月9日举办的新年首场人才招聘会上,招聘单位增加26.7%,就业岗位增加73%,工作人员表示,这组数据说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杭州人才的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此外,一些用工单位的用工缺口也不少,浙江外服蓝拓人力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表示,这和国家发布了最新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有关。根据3月1日即将开始正式实施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企业不能再使用劳务派遣员工,这意味着很多企业将会把原用的劳务派遣员工转为正式员工,对企业而言则直接增加了人力成本压力。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会选择将辅助性的职能或者岗位外包,选择具有较强用人能力的供应商来协助企业完成辅助性的工作,这意味着供应商的用工缺口增大。
制造业企业的用工压力更为明显。一家机器人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年前接到客户的抱怨电话,对方说让员工晚几天放假,员工都不同意。年末和年初的时候,不管生产订单有多少,工厂里的员工总是不到位!这位客户在抱怨的同时又加订了一台机器人。这就是“用工难”催化工业机器人需求持续升温的一个缩影。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副经理张振惠对市场的变化特别有体会,他说公司的机器人订单量每年增长40%-50%,而全国机器人市场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机器人装机量突破了3万台,而在2000年全国的机器人装机量仅为300台。
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多用途工业机器人销售比上年增长38%,达到166028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上的工业机器人销售也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翻了两番;2011年销量比上年增长51%,达到22577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13.6%,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的重要力量。
巨大的市场机会引得资本相继进入机器人产业。日前,有消息称富士康这家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正在与互联网搜索巨头谷歌进行接触,其合作的对象则是机器人。有业内人士分析,对于富士康而言,一直希望加快旗下生产厂的自动化速度,不断上涨的工人薪资和待遇要求以及围绕此话题频繁出现的纠纷问题是其欲加快工厂自动化进程的动力之一。富士康在国内的生产厂拥有上百万工人,因此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
对于这则传闻,杭州有业内人士表示可信度非常高。前两年,他曾收到过来自富士康的机器人订单,但后来再也没有收到订单了。
榨菜工厂和巧克力工厂,谁会先用机器人?
“机器换人”是一场持久战
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陶雪军和他的同事共同关注两家意向客户,分别是榨菜工厂和巧克力工厂。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关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巧克力工厂的工程师比较有优势,这类工厂看上去更有采购机器人的实力。事实上,最后的赢家却是关注榨菜工厂的工程师,因为榨菜工厂每天都要生产榨菜,产量和产能稳定,引进机器人可以让机器人的效率最大化。而巧克力工厂因为有明显的淡旺季,对老板而言用人比用机器更为灵活和合算。
“这是机器人应用市场的真实反映。”该公司机器人事业部副经理张振惠说,浙商对机器人的热情都很高,机器人走到生产一线对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以及效率均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但企业要直接启动“机器换人”还面临多重困难。每一个老板心中都有一本账,机器换人首先要算一笔投入产出的账。如果一家企业的生产是连续且持久的话,稳定的生产将成为机器换人重要支撑。即便第一要素具备了,现有工艺流程改造以及相关工厂设备的配套也会牵涉到巨大的成本投入,这也会让原本对机器人充满热情的企业主开始再三权衡“这样的投入值不值”?
张振惠得知杭州全面推进“机器换人”重点项目建设的消息后,颇受鼓舞。杭州今后五年每年平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45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450亿元,他认为这是政府对企业使用机器人的一种积极引导态度,会让本来在观望或是迟疑的企业加速下单。为此,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二期厂房专门预留了生产线,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市场爆发期,专门为浙江企业提供量身订制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以及生产对应的机器人。
中科新松市场部负责人杨跞对机器人市场的前景十分看好。“政府部门对‘机器换人’项目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撬动了市场需求。”杨跞透露,杭州生产基地的生产流水线目前尚未饱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批量生产机器人的速度也将提高。
浙江原有众多的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用工荒困扰着许多工业企业。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进步与装备处有关人员介绍说,“机器换人”一直是化解用工贵、招工难的有效途径。去年,浙江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并计划在未来5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投资,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杭州也制订了“机器换人”的三年计划,相关职能部门正在不断推出扶持政策以及积极搭建对接平台。虽然“机器换人”还存在一些制约的瓶颈,但“机器换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这场持久战中有不少商机可期。
就和人一样,有特长自然有市场!
机器人之间的较量硝烟四起
制造企业对于机器人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杭产机器人各有特长。
正月初十,杭州宇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制造的“海王一号”水下机器人出海,进行第四次深海调试,这是杭产机器人首次出海,届时它将可潜入4000米深的海底作业。事实上,早在“蛟龙”号刷新深潜纪录之前的两次潜水试验中,杭州宇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制造的沉积物取样器和样品存放箱就曾搭载“蛟龙”号顺利获取样品。
作为一家专门从事高端水下机器人及其配件研发和生产应用的水下装备制造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郑胜利坚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他说公司已围绕水下机器人本体结构、螺旋桨推进、水下液压源、机械手四大核心业务,突破了八大关键技术,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地参与到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战略中去,高新科技成果就是企业的最大优势,公司一心一意做水下机器人。
如果说水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有区别的话,即便同样是工业机器人,杭州的生产和研发企业也做到了“术业有专攻”。康奋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天挺从事的就是太阳能电池片的自动串焊机器人业务,售价180万元,一台机器相当于可取代20-30个工人,每月节省劳动成本10万元以上,企业购置机器人后基本上一年半左右即可回本。“三年前,正逢光伏产业低点,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入市的。”事实证明了任天挺对光伏产业的分析是对的,他专门生产只针对于光伏产业的机器人,如今回暖的光伏产业给他带来了批量大订单,预计今年产值可破亿元。
相比天价机器人,杭州科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立主推的焊锡机只要10万元左右一台,并且远销往日本、德国。这是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小公司,但前期的投资事实上远远不止两年。“公司的前身是专做产品研发的,足足坚持了四年多才转手。”姚建立已深深感受到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压力,他接手公司后第一时间开拓市场,将研发成果与市场对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