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刚:从企业家到投资家
杉杉企业还与日本三井不动产共同打造了“奥特莱斯”,2011年,宁波奥特莱斯商业广场开业,据介绍,奥特莱斯是购买名牌服装的大型折扣店,也是适合城市家庭周末休闲的大型乐园,杉杉计划将这一模式在未来数年内向国内二、三线城市复制15~20家。
说到杉杉与三井不动产的合作,当然不得不提这其中牵线的日本伊藤忠商社。2009年,杉杉与伊藤忠商社实现全面合资合作,双方在管理、品牌、技术、国际化等多方面展开紧密对接,伊藤忠以大约7.58亿人民币获得杉杉28%的股份,合作开始后,杉杉迎来了来自伊藤忠商社的几名高管,随后伊藤忠也对杉杉的内部管理架构进行了调整。
2010年,伊藤忠商社还帮助杉杉股份获得了国际知名品牌ELLE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五年使用权。在2011年,杉杉与伊藤忠合力打造宁波高楼,预计2017年完工。
杉杉与伊藤忠合作之初,市场解读是伊藤忠商社借杉杉的渠道和经验进入中国市场,而杉杉借用伊藤忠商社的全球商业网络和经验进入全球市场。但郑永刚的设想并不是这么简单,不久后他就提出了借鉴日本商社模式,打造中国式商社的说法,这是杉杉的新的发展战略。
什么是日本商社模式?日本一些巨型财团,一般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即主力银行、综合商社和大型制造业企业。作为核心成员的综合商社,其持股方、大股东全都是金融机构。综合商社扮演着产业培育者的角色,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和公司,新公司成熟后,商社退出并给予其他照顾,因为综合商社还是产业组织者,它负责打造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许多日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都是这样诞生的。
日本资源匮乏,因此综合商社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充当财团的情报机构,它是拓展海外市场的先锋,一旦日本企业要在海外拓展市场,背后的财团综合商社就会在第一时间利用当地的分支机构给予协助。
日本综合商社并没有实体,多为投资、贸易及中介业务。大财团为了达到共生共荣的目的,常常内部企业还会交叉持股或者人事互派,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同一张巨网,使整个财团充满竞争力。
对于郑永刚提出的打造中国式商社,其实外界有不少疑虑,比如杉杉目前还有服装、电池这些实业经营,更重要的是,日本商社背后有大财团、大金融机构的支持,而在国内金融与产业暂时仍是界限分明。
郑永刚对《陆家嘴》记者说,日本商社是他们的学习方向,但将来杉杉会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两者的基因并不相同。“日本商社是无业不做,它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大财团如同父亲,商社就像母亲,不断生孩子,商社培育了一批世界500强,这很有意思,他们之间的产业链也非常紧,但中国还是单打独斗的时代,所以我们离他们仍有距离。”
日本商社的眼光非常长远,郑永刚说,在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时候,日本商社已经完成了海外布局,“我们企业去国外买矿,很可能发现绕了一圈原来是要去东京谈,30年前他们就开始研究和行动了,我们要想学到他们的水平,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杉杉的发展路径是从实业进入投资、金融、贸易等领域,未来或许会呈现出与日本不一样的商社模式。郑永刚说,杉杉暂时还不会拓展更多领域,因为要把每个板块先做强。
把握战略决策
塑造中国式的综合商社,过程中也体现了郑永刚自己的“转型”。有媒体形容日本商社的模式颇具“柔性”,在商社内部,每个人每个部分都有独立性,但又都得到商社母亲的照顾,这是一种分工并合作的关系。
挽救杉杉于危难,郑永刚个人对杉杉的意义不言而喻,他曾被称作“巴顿将军”,但杉杉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后,他开始“放手”,现在他强调的是,他不是具体哪家公司的董事长,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现在已经不是传统的企业概念了,以前你是厂长,那么你带着工厂的人去干活,现在上市公司是独立的,你是大股东而已,最多就是从战略定位上给一些建议,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郑永刚强调,上市公司有自己的董事会、股东会,用不着自己去做那么多事。
于是,郑永刚就把精力放在战略决策、用人、积极创新这些方面。
他有自己的决策依据。1999年郑永刚到上海,不做锂电池,也有别的选择,但他看到那时国家对新能源、新材料有专门的产业规划,这意味着国家对此会有许多优惠政策,按他所说,赌的就是能源革命,眼下汽车尾气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这么多地方都在遭受雾霾,他觉得没有尾气的动力电池肯定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我们现在规模也大了,技术也好了,汽车动力电池我们也开始全面介入,肯定是要跟着国家战略去做。”郑永刚说。
另一方面,郑永刚还强调寻找专业人才,比如做科技,一定要和研究院所合作。“已经有一批专家一批科研人员在那干,你要去转型,要跟他结合起来,然后你去打开市场。市场是民营企业的强项,把机制改造好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是你做的事,科研你做不了,所以转型要整合资源,不能蛮干,不能想到哪出是哪出。”在这之后的事,就不是郑永刚的范畴了,企业是独立经营的,他不是经营者,只是出钱和整合资源的人。
现在金融业开放,郑永刚说,杉杉也要率先进去,“牌照只要开放了都会去申请”。他原来是投资金融业,现在也要开始进入经营范畴,不过不是他本人创业,他会把优秀的金融家甚至一整个团队挖过来。
“你衣服做不了,电池材料做不了,银行肯定也做不了啊,那就找非常优秀的人才,这就是用人决策。”
曾有媒体写过,郑永刚决策、用人的杀手锏就是财散人聚,他把股份送给那些专业人士,原来打工的人变成主人,做事就更有动力,他自己的股份则从原来的90%逐步稀释,而他送股的做法还得到自己太太的大力肯定,他说,郑太太是比他更豁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