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棉有望逆转为“近弱远强”格局
近月合约仓单紧张题材弱化,远月合约受竞价收储传言支撑
生意社2月28日讯 未来我国棉花政策会逐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直补和进口配额管理等方式引导市场行为。虽然国内棉花库存量较大,但全球范围内供需呈紧平衡态势,对国内棉价形成支撑。
在2013年度内,国内棉花市场将持续去库存,以此改善供求关系,预计郑棉低点出现在二季度,而后形成本轮“熊”市以来的扎实底部。总的来说,近月合约仓单紧张题材弱化,远月合约受到内地竞价收储政策传言支持,市场有望逆转,呈现“近弱远强”局面。
政策影响2014年度棉价运行
政策体系环环相扣
收储政策、抛储政策和配额发放政策是我国棉花市场的主要政策。分析2014年度的政策变化是理清市场走势的关键。
我们认为,这三个政策密切相关,必须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收储政策会影响国储库存量,从而影响抛储政策和配额发放政策;这三个政策又和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的改革融为一体。
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我们可以明确三个基本前提:第一,大量收储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棉花价格回到了计划体制下,无限量收储政策退出合情合理,采用直补政策符合政治和经济逻辑,但保障农民的收益一直放在政府心上;第二,纺织行业关系到大量就业,一些财力不足的地区对纺织行业比较倚重,因此其依然会受到政府的关怀;第三,连续三年实施无限量收储政策,国储保有1000万吨的天量棉花,必须向市场抛售。
后期政策的可能方式和结果如下:其一,取消收储政策,采用直补政策,维持新疆地区的种植面积,对内地的保护程度降低,这基本上已是事实;其二,加大抛储力度,降低国储库存量;其三,要降低国储库存量,必须控制进口规模,配额管理将更加严格;其四,抛储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以纺织行业能够接受和政府财政损失不至于太大为前提。
从国内纺织行业和棉花种植行业发展来看,棉花产量维持在650万吨,消费量维持在780万吨,是比较合适的规模,进口量控制在150万吨也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均衡量。这可能成为政府制定直补政策具体细节的出发点。
2013年度,抛储不再搭售配额的话,将有助于消化大量的国储库存。同时,配额发放可能会控制得更加严格,滑准税配额将更加稀缺。如果以18000元/吨的抛储价格计算,折合成配额成本,实际上和2012年度19000元/吨的价格相差不大,纺织企业尚能忍受。
收储改直补试水
2013年度国家延续敞开收储政策,对新棉实施20400元/吨固定价收储。2013年11月中旬以来,随着实际成交量的不断上升,收储政策持续发挥着有效提振棉市的作用。
截至2014年2月底,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近600万吨。其中,新疆累计成交400万吨,内地累计成交200万吨。收储政策对现货市场产生明显的支撑。目前,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128B在19450元/吨附近,正好位于抛储成交价和收储价之间,市场心态比较平稳。
对于2014年度棉花政策,官方明确直补政策即将实施。近期传言补贴380元/亩,按照现在新疆棉的亩产,大致贴水3000—4000元/吨。由于补贴程度直接关系到皮棉成本价格,涉及到棉市上下游各方利益,对整年度棉价运行区间形成定位,效力不弱于收抛储政策,所以补贴额度成为2013年度棉市关注焦点。
2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刘小南副司长明确表示,探索建立棉花目标价格制度的核心是保护棉农利益,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中央财政补贴效率,理顺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关系,促进产业链发展。并提出要保持合理储备,在农民出现卖棉难时继续发挥储备调控作用,确保棉农收益和市场稳定。从其讲话内容来看,我们认为,近几年实施的无限量托市收储政策可能已告终结,像白糖市场所实施的定量收储政策在未来某些时候可能会在棉市出现,以保障国储库存,确保棉农收益。
配额从紧将延续
自我国实施无限量收储政策以来,进口量大幅增加。不过,我们粗略统计,发现2012年度发放的关税、滑准等配额共计210万吨,比2011年度的390万吨大幅缩减了180万吨。且2012年度配额发放模式不同往年,由原先的年初、年中一次性发放50万、100万吨不等,转变为与企业竞拍抛储棉搭售模式,缓解了集中性发放期外棉对国内棉市的冲击。我们认为,国家的政策导向是逐步去库存,如果允许大量进口棉进入国内,那么国储库存就没有办法消化,预计2013年度和2014年度棉花贸易配额从紧政策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