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补原则尘埃落定 棉价向基本面回归
全球供需平衡分析
2005—2009年连续五年供不足需,市场自2009年年初开始,启动了连续两年的超级大牛市;2010年度供需形势转变,当年产量大于当年消费量50万吨,2011年度过剩512万吨,2012年度再次过剩352万吨,随着供需形势的转变,超级大牛市终结,且开启跌势;2013年度供过于求214万吨,2014年度供过于求110.4万吨,全球期末库存水平连续五年持续攀升。
2009—2010年度的棉花牛市,是基本面因素多年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全球产量自2004年度的2647万吨持续下降至2009年度的2237万吨,年均降幅在4%;全球消费自2001年度的2056万吨攀升至2009年度的258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2%;2004年度全球供大于需272万吨,2005年度就开始转化为供不足需,2009年度的供应缺口更是扩大到352万吨,这导致2004—2009年度全球期末库存连续四年下降,年均降幅在6%,且库存消费比水平也连续五年下降,2009年度全球期末库存下降至2001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行情于2010年度后期开始反转。2010年度和2011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分别增长13.9%和8.2%,消费则由于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欧债危机的深化而持续降低,2010年度和2011年度全球棉花需求分别下降3.6%和10%。产量增长,需求下滑,期末库存迅速攀升,2011年度全球期末库存达到2001年之后的最高值1600万吨,库存消费比达到2001年以后的最高值71.3%。2011年度供过于求512万吨,期末库存创下11年来的峰值。供需格局迅速转化,2010年度后期棉价下跌势如破竹。
2012年以后行情是如何演绎的?2011—201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连续三年下降,平均降幅为2.7%。与此同时,全球需求连续攀升,平均升幅为2.7%。不同于2004—2009年度(年年出现供应缺口),2011—2014年度全球产量持续下降,需求持续回升,但年度产量仍高于年度需求量,库存水平不降反升,库存水平和库存消费比都创下14年以来的最大值。虽然近三年全球供需格局在逐步修复,但没有需求的大幅增加,没有“去库存化”的漫长过程,2014年度全球棉价不可能出现大级别的牛市行情,宽幅振荡或趋势性下跌可以定义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国际棉价走势。
国内供需平衡分析
2009—2010年度我国棉花市场处于疯狂的牛市,这是国内利多因素集中爆发的结果:2007—2010年度国内连续四年减产,年均降幅在5.9%;2009年度需求大幅回升,2010年度才开始回落;2009年度期末库存水平大幅降低,库存消费比急剧下降。以上因素搭配着国际棉花格局变动,最终演绎了2009—2010年度的超级牛市。
然而,国内棉价的大幅上涨,提振2011年度棉花产量,最终增长12%,进口量也增长105%,需求则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而萎靡,2011年度需求下滑17.5%。利多因素在2010年度的超级牛市中很快被透支完毕,国内供需格局也急剧变化,棉价开启下跌行情。
由于棉花行情的大反转,2011年度政府启动了收储政策,此政策惯性执行至2013年度。收储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植棉户的利益,但更深远的影响是将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棉花市场割裂,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2014年度启动的新疆棉直补政策使收储停止后国内产量不致断崖式下降,同时巨量的储备棉仍是国家调控棉花市场的重要力量。没有国际市场的爆发性增长,没有国内漫长的“去库存化”过程,国内棉价不大可能出现趋势性大涨机会,国内棉价在相当长时间内将维持弱势格局。
供需格局决定趋势,2014年度全球及国内市场供大于需,这种环境下,我们即使无从判断棉价在2014年度会跌到哪里,也可以确认该年度国际和国内棉价不会出现牛市。这种判断对交易的意义在于,趋势性做多没有机会,且可能有极大风险,而趋势性做空可能有机会,即使有风险,风险也相对有限。
棉价受政策影响程度逐渐降低
2011—2013年度的收储政策
2011年度国家累计收储425万吨棉花,其中国产棉325万吨,进口棉100万吨,收储量占年度产量的45%左右。收储结束后,市场依然演绎了期货价格大跌的行情,巨量收储未能改变供大于求格局主导下的疲弱走势。2012年度收储667万吨棉花,占当年产量的90%左右。收储结束后,从2013年4月中旬开始,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也开启了下跌行情。2013年度收储660万吨棉花,占当年产量的95%左右。收储末期,即2014年2月中旬,棉花期货指数开始下跌,且持续至今。2014年4月,国家宣布对新疆植棉户进行直补,取消了持续三年的全国棉花收储政策。直补政策一定程度上比收储政策市场化,国内棉花价格终将向供需基本面回归。
收储政策支撑棉价,但仅仅影响局部价格,棉价终归回归基本面——2011年度、2012年度和2013年度国内基本面偏空,收储结束后,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2009年度以来的抛储政策
2009年5月—2010年8月,为抑制棉价连续上涨,国家分三次抛售260万吨储备棉,但大量抛储没有改变棉价上涨的局面。
2009年度抛储260万吨棉花,但内外棉价继续上涨,这离不开2006—2009年度连续四个年度国际市场产不足需、库存水平持续下降的大背景。
2012年9月3—9月29日,以18500元/吨为底价,国家在一个月内抛储2011年度棉花50万吨。在这段时间内,棉花现货价格始终平稳,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一直在18600元/吨附近窄幅波动。2012年度9月抛储与收储时间部分重合,棉价表现平稳,抛储的50万吨棉花没有对短期价格产生大的影响。
2013年1月14—7月31日,近半年时间,国家目标抛储450万吨,竞卖底价为标准级19000元/吨,其他等级按照品级差率3%和长度差率1%计算。同时,“5万锭以上的纺纱企业”可按3:1获得一般贸易进口配额。在此期间,累计抛储372万吨棉花,且棉花现货价格始终平稳,CCI区间波动。
2013年11月28—2014年8月31日,国家按标准级18000元/吨敞开抛储,随着抛储成交的持续遇冷,国家对抛储政策进行调整,从2014年4月1日起将抛储底价调整为17250元/吨,竞拍新疆库棉花搭售3:1进口配额,竞拍内地库棉花搭售4:1进口配额,竞拍企业仍限定为纺织用棉企业。2013年11月28—2014年8月31日,累计抛储265.3万吨棉花,日均抛储1.46万吨。在此期间,棉花现货价格始终平稳,CCI稳步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