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刀悬顶!国储“堰塞湖”重压棉花市场
棉市正在面临一种极为微妙的局面。尽管棉花启动目标价格试点,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但新政打破了棉农、棉企的心理预期,在政策“没吃透”的情况下,市场观望情绪浓厚,谁也不敢轻易出手。
棉花库存上升、供大于求的矛盾激化是内外市场共同面临的巨大压力,也决定了市场整体弱势难改。
目前,市场对新政的影响普遍解读为将促进我国棉花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不过,从长期来看,经过2到3年的调整,国内外棉花价格有望重新接轨,纺织企业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和国棉质量相对较差的问题有望逐步改观,对市场其实是利好。
政策:新政之下,棉企观望氛围严重
“明年将根据国内棉花供需形势做好棉花进口的相关工作,除发放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89.4万吨关税进口配额、满足纺织配棉等需要外,不再增发进口配额,并引导国内纺织企业多使用国产棉。”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
根据此前发布的《实施方案》,当棉花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高价收储,而是让棉农先按市价卖出,然后针对目标价与市场价的差额,由政府补贴新疆棉农。
新疆奎屯准噶尔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里明表示,今年国家开始在新疆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新办法,并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目前没有市场保护价格了,棉花加工企业将按照市场价格收购棉花。第一年实施新政,大家都拿不准,棉花加工企业也不敢贸然行动。棉农对于新补贴政策也还没有吃透,不知道补贴怎么能到自己手中,他们更希望直接到手的现金。所以目前大家处于观望状态,估计要比以往晚一个月开始收购棉花。
库存:收储制度导致惊人“堰塞湖”
棉纺业不振,与近三年的棉花政策紧密相关。2011年9月,为应对暴跌的棉价,我国建立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稳定市场的效果当即显现。此后,临时收储制度一直将我国棉价托至每吨20400元。与此同时,国际棉价却持续下跌,国内外棉价差一度高达4000元。
三年的国家收储还造成了国家收储棉越积越多,形成了“堰塞湖”。据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介绍,三年棉花收储总量超过1600万吨。目前国库中的储备棉仍有约1200万吨,而历史上储备棉库存最高的1984年,也仅库存400多万吨。此外,我国每年还要新产棉花约600万吨。
据业内人士测算,我国纺织业每年最多消化棉花400万吨来算,也要三年才能把国库的棉花基本消化完。
分析:内外棉价将接轨进入下行通道
随着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结束,市场普遍解读为将促进我国棉花价格进入下行通道,棉花加工企业将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
光大期货棉花分析师许爱霞认为,“随着新疆试点棉花直补,进口棉的价格优势将逐步丧失,国内外棉花价格将逐步接轨。”
一些机构分析,预计截止8月底抛储暂停,中国国储棉的总量仍将有1000万吨以上,中国政府在棉花降等降级、资金大量占压、库存安全等众多因素下很可能在2014/15年度重启国储棉竞卖,从高中低档三个品质层面对进口棉花形成“围剿”,并且因国际市场期货、现货都在下跌,抛储竞拍底价随之下调至16500元/吨甚至15000-16000元/吨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