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布市“巨无霸”转型阵痛
滞胀还表现在稀少的公共配套与庞大的人群之间形成的矛盾。中大布匹市场中七成以上的市场仍处于民间状态,消防、停车、餐饮和教育管理配套极为缺乏。同时,市场内的业态一直停留在“草根”阶段而无法进一步高级化,市场及周边的城中村有30多万名流动人口集聚,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存在一些隐患。再加上管理困难重重,商业生态环境的不健康不规范是阻碍布匹市场发展的另一个滞胀瓶颈。
市场不可能无序地扩张,无序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中大布匹市场管委会甚至担心,任随无序竞争的扩张,最终或会导致市场由盛转衰。
转型
商户寻求归属感释放升级动力
颤抖的交通、滞胀的市场,越来越成为商户担心的问题。商户们越来越清晰要求,由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布匹市场,需要来一场“大手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指向这些关键点:布匹分场如何转型交易业态,转型中利益如何进行有序分配。也有管理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认为,转型升级的效果是商户纳税的积极性得到增加。
目前,中大布匹市场中实力越强的分场,对场内商户的转型要求越来越高,广州国际轻纺城内几乎杜绝了炒铺的商户,而且要求商户全部从个体户转型为公司经营。如果广州国际轻纺城的经验能够在整个中大布匹市场中推广,这将意味着市场的转型取得第一步成功。
目前,这种交易业态的转型大多来自于商户自发的激励。铭业纺织公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司老板陈朱胜是一位80后新生代老板,7年前他只身到中大布匹市场当搬运工,白手起家发展为拥有多间商铺的布匹贸易商。
当市场管理方要求陈朱胜进行个体户转型公司时,他马上就响应。陈朱胜的动力既来自于其研发和贸易型的发展需求,也来自于市场的“限制”,只有公司型的商户,才有可能享受市场的优待,比如可以租下轻纺城的中庭做布料展示T台。
但是从整个中大布匹市场来看,自发积极转型的商家比例很少,商户对政府对整个布市未来的规划心中无数,不愿意进行更大的投入,因此短期行为明显。
在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之手来促进市场转型?这是多年来管理和研究中大布匹市场的政府和学者至今未能解决的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惊讶地发现,商户对市场和商户转型意愿很强烈,其中的一个强烈情怀不容忽视:商户们随着这个一直以市场为主导的布市由小壮大,他们希望能得到“像主从翁一样的尊重”。通俗地说,这种情怀叫做归属感。
来中大布匹市场当“捞佬”16年之久的温州人夏念禹便有这种强烈的感受,他不但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个体户,还是凤阳街首席纠纷调解员。他认为,要让商户有缴税积极性,政府就要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中大布匹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和完善的生态系列,很多像我一样的商户,从青年奋斗到中青年,我们除了需要商业的衍生配套,其实更需要生活的延长配套,比如说给孩子提供就学的学校和提供医疗的医院”。
在夏念禹设想中,政府要延长公共资源配套,把中大布匹市场当作一个产业园来主抓,特别要给商户的子女配套好学校,“那么商户就明白了,我们的努力是有憧憬、有奔头的,我们的努力能够让下一代在广州扎根享受更好的教育,那么商户做生意就要守规则了,政府可以设置类似于‘积分入户’的做法,让个体户通过守法规范经营来积分”。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商户希望转型的另一个情怀是“当市场的主人”。目前中大布匹市场52个分场的产业产权五花八门,绝大部分产权由当地的村社所有,分场管理方只拥有5-6年的承租权,由于管理方没有产权,这导致市场规划、监管和产业升级转型积极性不高。
“商户和管理方没有绝对的主导权,不拥有物业,要让市场来主异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讲只能是镜花水月的愿望。”持有跟夏念禹同样想法的商户不计其数。
市场业态要升级,将现有52个分场的分散交易,重新规划为数量更精减,交易、仓储功能更加齐全的布市交易迫在眉睫。
要进行这个“大手术”规划,意味着市场现有的利益群体的利益格局要进行重新分配,甚至有的群体要放弃现有的物业租赁利益,而其中需要动用的政府资源将更加复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拥有这种破釜沉舟想法的群体不在少数。
-对话行业者
市场彻底升级需要股份制改革
中大布匹市场闽北松溪商会会长王家亮:
南方日报:专业批发市场治理一直是广州的一个难题。中大布匹市场被诟病的问题很多,包括环境脏、乱、差,五类车横行,存在消防隐患等,中大布匹市场的经营现状是否不尽如人意?
王家亮:老实说,目前中大布匹市场过于混乱,五类车横行、交通拥堵等让商户和买家意见很大,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中大布匹市场的牌子仍然响当当,东南亚很多国家的买家不知道有中山大学,但是一定知道中大布匹市场。
造成目前市场混乱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一点是现在52个分场经营过于分散,各类产品的经营不够规范。我觉得这种现状需要改变,首先要从精减现有分场数量入手。
其次,商户和管理方不拥有分场产权,长期处于租赁地位,造成很多分场的老板不愿意增加投入。没有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市场便只能维持原状。我们可以对比中大布匹市场里三个产权明晰的分场,比如广州国际轻纺城、珠江国际纺织城、中大九洲轻纺城,这三场的产权明晰,管理方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升级改造,很快这三个分场便脱颖而出,成为榜样。
南方日报:中大布匹市场整体如何转型,官员和学者都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但是市场改变不大,目前中大布匹市场转型升级的难点是什么?
王家亮:我认为,中大布匹市场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产权不明晰。
由于产权不明晰,商户和市场管理方永远是租赁商铺经营,这就导致他们没有改造的动力,大家都有一个想法,做好做坏都是6年时间,做得差我就走人。
我认为,政府要出台有力度的政策,对分场进行产权改造,在照顾村社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将现有的分场重新打造成现代化的市场,然后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革,让村民和社会资本都拥有股份和产权,这样才能实现彻底的升级改造。
南方日报:政府对推动中大布匹市场转型升级的信念由来已久,你对市场开发建设有哪些建议?
王家亮:中大布匹市场的改造一定要规范化,要终止无序的竞争。中大布匹市场在2006年就提出“四大板块”规划构思,我认为是很合理的。其中,第一板块是打造高端产品交易中心,形成市场发展的龙头;第二板块是建成物流中心和加工中心;第三板块是保留原有市场交易的特色,构建以辅料、低端产品为主的经营;第四板块是建设商务酒店、展示中心,形成配套商务服务区域。
在“四个板块”中,政府还要规划一块教育用地,解决商户子女就读问题,很多商户的子女是留守儿童,这需要省、市两级政府联手推动。我想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规划进行改造,商户就会踏实地做好经营,我相信将来创造的税收肯定会翻倍。
观察
转型的关键在于让利益合理分配
拥有52个分场、2.3万个档口的中大布匹市场像是一个商业上自我满足的内生循环体系。
这个内生循环体系已经极为成熟,全国最大的10家针织企业就在中大布匹市场内,尽管市场内交易的布料最大供应点来自于浙江,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大布匹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交易市场。由于中大布匹市场交易的是半成品布料,它更难于杜绝久被诟病的“三现交易”,由“三现交易”所引发的仓储消防、交通梗塞、业态低端、交易滞胀让市场越来越陷入无序竞争。
改变转型乏力的现状,需要找到着力点和利益点。
笔者认为,打开转型的大门需要抓好利益点。中大布匹市场拥有52家大小不一的交易分场,与同样是布料交易的浙江柯桥市场比较,中大布匹市场没有一家分场的产业产权属于政府所有,这决定着市场要进行业态升级难以通过政府之手进行规划调控。
当下,中大布匹市场分场数量达到饱和状态,而仓储压力与日俱增,这意味着构成市场的两大主体出现了对接困难,这种困难最为直观的表现是,现有的村社物业无法满足现代化经营的需要。现有的布匹市场内对“小散乱”经营和无序仓储进行改造势在必行。
升级改造所涉及的物业、商户等各方利益庞大,而且存在着村社土地规划、报建等政策的桎梏。
被触动的利益方有可能成为改造的阻碍,这需要政府做出利益的调整,并且尊重市场的决定。中大布匹市场最引以为豪的制胜法宝是市场在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尊重市场主体以主人翁身份进行格局改造,也就是说,政府要给予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和改造的制度保障,这才可能让改造的阻力减到最小,并且形成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