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意变成消费冲动你就成了
一个权威的比赛,除去权威的主办方、强大的选手阵容以外,还要聚拢一批具有专业甄别能力的伯乐。在“中国轻纺城杯”中国国际时装创意设计大赛这个高手比拼的舞台上,有众多在国内外时尚界享有盛誉的专家为其掌舵护航,把控选手的专业、创意水准和作品的水平。在2014年赛事决赛中,作为主办方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中国纺织报》社,还特别邀请了7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专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组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评选委员会。对于28组作品的优劣势,以及赛事今后的发展方向,各位评委也给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选手水平、数量大幅度提升
作为“元老级”评委,亲眼目睹了大赛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这一完整过程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主席助理、高级服装设计师、兄弟杯大赛创始人李欣,在面对选手们美轮美奂的作品时,有感而发地表示:“从第一届大赛至今,我很荣幸地见证了每一届大赛的提升与进步。与往年相比,今年参赛选手整体水平相当整齐,专业设计师以及国际选手在数量上也有所提升。从一件件各具巧思,而又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新锐设计师们的不断成长。”
此外,李欣还特别补充道,本届参赛选手在结合环保与变革这一主题的同时,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也可以说是十分大胆。除了黑白灰、土黄色等中规中矩的颜色外,胭脂红、孔雀蓝、橄榄绿等鲜亮的色彩也被大量应用到了作品的创作当中,为大赛增色不少。
第一次担任大赛评委的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智能服装研究所教授、欧洲户外功能服装硕士专业创办人Tane Mac Can也对本届的作品给予了极大的肯定,“选手们已经开始关注服装的功能性与环保性,如果能够更多关注到在功能与环保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相信他们未来所创作的作品将会更好。”
创意、商业两价值缺一不可
“当人们欣赏某一件作品,产生想把它买回家,让其成为自己生活一部分的冲动,那么这件作品的创意性与商业性一定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作为本次大赛评委之一的世界名牌——波司登集团副总裁、著名服装设计师朱琳如此阐释自己对创意与商业价值的理解。
在本次大赛中,不少选手都不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创意而创意,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创意与商业的附加值。朱琳举例道,“像21号选手樊华将充满现代感的几何廓型与改良过的毛毡工艺相结合;18号选手孙雪将特别明快、阳光的图案与非常规的穿着状态相结合……这些设计点对市场,对商业来说,都是极佳的创意卖点。如果选手们在选材方面,能够更加注重面料的功能性与舒适性,那么这些作品的商业价值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不是为了创意而创意”这一概念,在本土高端服饰品牌——青岛红领集团副总裁李金柱看来有着更深的涵义,“创意是为了消费,创意是为了生活。如果用8个字来概括他对本届参赛作品的感受,那就是极致、简约、个性、实用。”李金柱说道。
“大赛从组织到产品,已经真正融入了互联网时代,运用了互联网思维。”李金柱欣慰地说。
设计师须向职业化升级转型
上海鑫驰服饰有限公司设计开发总监、服务于意大利高端品牌诺贝达的台湾知名设计师龚乃杰在评审过程中表示:“如果不看选手以及他们的个人介绍,我根本无法分辨出这些参赛作品是来自国内选手还是国外选手。由此可见国内时装设计师在未成为职业设计师之前,他们的水平与国外设计师是难分伯仲的。如果国内选手们在选材方面可以更精致一些,在质感的把握方面能够做得更好一点,同时更多考虑到服装实穿度的话,那么我相信他们的作品将会更上一层楼。”
针对龚乃杰的观点,素有“时装顽童”之称的中国时尚女装洁品牌创始人、著名时装设计师姚峰产生了强烈共鸣,他激动地表示:“中国的时装设计师在入职以前,他们的水平并不低于国外设计师,但是为什么从业后,就不行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很多设计师觉得自己在成为职业设计师后,就被消费者困住了,无法施展拳脚。对此观点,姚峰持坚决反对态度。
“在我看来,从服装院校的学生、优秀设计师成为职业设计师,应该是一次升级转型的过程,我们的粉丝应该是大众消费者,而不是一些评委、专家,如果消费者认可了我们的产品,并成为我们产品的追随者,那么作为职业设计师而言就成功了。”姚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