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技将成纺织业生存关键
纳米科技应用于台湾五大传统产业中,营业额贡献度第二大的领域就是纺织纤维,纺织纤维更是商品化最容易、也最贴近终端消费者之产品。不论夏日的凉感衣、冬天的发热衣都抢手,使越来越多纺织业者投入机能性纤维的市场。
据统计至2012年止,纺织纤维占纳米应用于五大传产整体产值的22.8%。
纳米科技应用于纺织纤维之营业额,2006年~2010年的年复合成长率高达57%,在2010年达6.1亿元,2011年成长至19亿元,至2012年更来到20.6亿元,2013年受到国内景气不佳影响,厂商估计趋于保守,下滑至19.6亿元。
2011年营业额会出现爆发性成长,主要原因为纳米纺织应用早期多以织袜类为主,到了2010年,纳米科技导入鞋业,并开始出现夏天凉感型与冬天发热型的功能型衣物,在产品更多元的情况下,形成2011年纳米贡献纺织纤维的营业额成长209%。
纳米纤维新品一年百件
纳米纺织纤维商品化也是快速发展,2009年新产品推出38件,2010年开始出现各式纳米纤维终端产品,推出的新产品更多达113件,之后虽然开始些微下滑,但也都能保持每年推出约100件的新产品。
目前常见的纳米纤维产品有:
1.纳米竹炭类:包含竹炭毛巾/沐浴巾、竹炭纱保暖手套、竹炭胸罩、竹炭内裤、竹炭袜、竹炭拖鞋等。
2.纳米银纤维:包含抗菌家饰用纺织品、纳米银内衣裤、纳米银卫生棉、纳米银口罩等。
3.机能型纤维:包含凉感衣、发热衣、能量机能保健用等。
4.光触媒纤维:包含纳米除臭抗菌鞋垫、光触媒光嫩白洁肤巾等。
纳米科技应用于纺织纤维,是五大传产中商品化最容易、也是最贴近终端消费者之产品,虽然比起非纳米科技之纺织品单价高出许多,但仍有许多消费者在体验功能后,愿意购买纳米功能性纺织品。
随商品化蓬勃发展,也意味市场竞争越来越强大,竞争者多,势必影响价格与毛利空间。此外,劣质品充斥市场,成了产业一大问题,不肖业者不但侵蚀纳米厂商的获利,更可能让消费者对纳米产生质疑,相关业者期望政府能严格把关,给予认真投入研发的企业实质上的保护与帮助。
甩开陆商竞争、转攻欧美市场
受到中国大陆人纤原料产能大幅扩充的影响,台湾的原料对苯二甲酸(pta)出口至大陆的量大幅减少,尼龙相关的己内醯胺(cpl)价格一蹶不振,在大陆人纤产业自给率提升下,连带严重冲击到我国纺织业。
有厂商表示,传统纤维产品不敌大陆低价竞争,造成公司营运出现亏损。但在公司投入纳米纤维后,赋予或提升纤维产品的性能和售价,也因此将机能性产品市场转而推至欧美地区,为公司带来正面收益,并靠着纳米纤维产品摊提传统纺织纤维品的亏损,让公司得以维持营运与生存。
预料未来机能性市场若能持续扩大,将有机会让台湾纺织业营收大幅成长,毛利提升。
现代人重视运动休闲,进而推升机能型纤维产品的需求,衣物更加注重透气、保暖、舒适,甚至还要有促进血液循环与复健功能等。
4年前,日本平价服饰开始推出机能型衣物,不论是夏天的凉感衣或是冬天的发热衣,在台湾更出现抢购潮。
台湾越来越多纺织业者看准机能性纤维的市场,研发越来越多功能与接触感的纤维,预期未来纳米科技在机能性纤维的发展上将越来越受瞩目。
重视安全性是新趋势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指控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未经安全检验通过,即批准瑞士公司heiq ags-20抗菌添加剂(含纳米银,nanosilver)使用于纺织品一案,经美国法院裁定,epa需重新评估,heiq公司也做出产品标示修正后,才得以使用,包括降低ags-20最大使用量,由20ppm降至19ppm,并限制ags-20仅能在成人纺织品使用,排除婴儿及幼童可能穿着或含咬之物品。
由此可知,欧美国家开始重视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安全性,着手进行安全与法规规范,厂商未来可能受到纳米材料的禁用或限制,因此国内相关业者应研拟因应策略。
例如,研发纳米材料的低释出技术及验证,或寻找其他较安全之纳米材料,取代具争议之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锌取代具争议之纳米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