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体育品牌 霸主易位?
竞争白热化的国产体育品牌再度面临洗牌,拥有25年历史的李宁品牌荣光不再,安踏则通过对NBA及著名球星的赞助,跻身中国体育品牌的王者之列。
亏损和关店,已然是“李宁”这家国产体育品牌近几年的真实写照。自从2008年奥运会以来,李宁体育就每况愈下,直至今天的尴尬境地。权威信息透露,李宁2014年亏损8.2亿元,此前的2012财年、2013财年,李宁公司分别亏损约19.8亿元和3.9亿元。至此,连续三年无法实现扭亏为盈的李宁显得越发尴尬。
2014年11月17日,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公告称,董事会宣布金珍君于2014年11月14日起退任代理行政总裁一职,在新行政总裁就任前,行政总裁的职务由李宁先生履行。
对于金珍君的退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其对中国本土市场不够了解造成的,韩裔美国人金珍君没有“基层工作和生活的经验”,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复杂显然也超出了他的想象。他的离开,也再次宣告李宁公司换帅失败。
另一侧,则是丁世忠肆意的笑容。就在李宁换掉总裁的前一个多月,2014年10月13日,安踏与NBA正式签约,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以及NBA授权商。安踏(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现场放出豪言:“签约NBA,做到中国篮球市场第一。”
事实上,此时的安踏不仅仅是篮球市场的第一,在销售额、公司市值等多方面其已全面超越竞争对手李宁公司,成为中国本土体育品牌新的霸主。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市场霸主的易位?李宁缘何败北?安踏又是如何逆流而上的?
逝去的“黄金时代”
李宁跟随中国体育品牌野蛮生长时期一路走来,也是“黄金时代”中成长出来的知名本土品牌之一。
1990年,闻名世界的体操冠军李宁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体育品牌,公司创立之初,便开始了与中国奥委会合作,李宁本人不知疲倦地出现在各项体育赛事和活动中。
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中国消费者眼里,李宁这个品牌俨然成了国家的象征。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身着自有品牌运动衣,在数十亿人的目光下点燃奥运主火炬,这是李宁“黄金时代”的一个绝佳缩影。那一年,李宁公司的收入为66.9亿元,仅一年后,便增长到83.87亿元,以势如破竹之势超过阿迪达斯的约70亿元的销售额。
销售额背后是跑马圈地的功劳,仅2009年一年内,李宁公司就新开了1239家门店,总量达到8156家,打造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运动装备分销渠道。
通过扩张换来业绩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北京奥运后,李宁公司制定了新的商业发展计划,扬言要在2013年实现200亿元的收入,同时将战略目光对准了国际市场。为实现这个宏伟计划,2010年李宁公司启动了品牌重塑工程,更换新的LOGO与口号,品牌定位为“时尚、酷、全球视野”,目标人群盯紧“90后”年轻人。一时间,“90后李宁”的广告铺天盖地。这样的市场战略,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产品价格的升高。一年时间,李宁公司先后三次进行连环提价,7%至17.9%不等。以球鞋为例,价格从两三百元,调整到品牌重塑后的四五百元。这样的价格,对于其所定位的消费者群体来说显然偏高,在同样的价位上,他们何苦不去选择阿迪达斯、耐克等外国品牌?
策略的改变,不仅让李宁的产品丧失了原本性价比高的优势,也让“李宁”这一品牌逐渐远离原有的70后、80后消费群体。很快,市场便还以颜色。2011年财报显示,李宁公司年存货额高达11.33亿元人民币,致使其2012年多次发布业绩预警。2012年6月第四季度订货会上,公司订货额创下高达双位数的跌幅。
2012年财报显示,李宁公司年度业绩亏损19.79亿元,这也是李宁自创立以来的首次亏损。随后,2013财年李宁公司亏损3.9亿元。2014年上半年报公布,李宁公司亏损5.86亿元,无奈之下只好关闭门店以止亏,仅2014年上半年司就关掉了244间店铺,并且取消3个经销商。
李宁本人曾反思公司销量下滑的原因,他认为首先是战略失误:“现在李宁很重要的是战略上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行业模型基本上是批发零售的做法,现在则要导向消费需求,这点改变很大。另一个变化是过去我们虽专注做体育用品,但核心业务不够专一,这成为李宁公司销售下滑的拐点。”
另一方面,固守发展模式成为李宁公司第二项大失误。李宁公司一直坚持轻公司发展模式,即生产与销售在外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模式导致李宁公司并未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批发商直面。因此,李宁公司的产品设计只是基于经销商与批发商反馈的意见,并不是市场第一反应,对消费者的需求及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失误,导致了销售不畅、库存居高不下、供应链失控等问题。上市公司要求业绩,这也使得李宁公司最终发生人事震荡,出现高管接连辞职等连锁反应。应该说,李宁公司盛极而衰,战略定位失当与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前发展是主要原因,业绩下滑则是结果。”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分析。
与此同时,放弃知名赛事的冠名,也加剧了李宁的衰退。早在2004年时,李宁公司便放弃赞助CBA联赛;2009年,李宁公司放弃与中国奥委会合作;2014年8月,与中国体操队长达23年的战略合作又被安踏抢走。“有些太随意了,应该谨慎些,不至于把几项资源都放弃了。”一位李宁公司前高管曾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