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厂新活法:老板跟着工人内迁,自创品牌利润达10倍
工厂跟着工人迁徙的现象在中国出现了。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国内有多少加工工厂往内地的河南、湖北、四川、安徽迁移,但身处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却明显地感觉出这样的趋势。
2015年4月。河南周口市商水县。5点45分,手机闹钟响起。赵惠娟伸手把铃声摁掉,起床。
半个小时后,赵惠娟把儿子叫醒。儿子极不情愿地起来穿衣、洗漱、吃早饭。
6点45分,母子二人准时出门。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要赶在7点15分之前赶到学校。送完儿子以后,她便可以放心去工厂上班。
赵惠娟所在服饰加工厂的上班时间是每天早上七点五十分,不过她骑自行车通常只要20分钟就可以到达。换上工作服,把披散下来的头发扎成马尾,低头看看时间差不多了,赵惠娟便同工友们一起进入车间。
回家乡上班去
赵惠娟今年31岁,14年前她离开家到经济更发达的长三角去打工。“时间过的真快。”赵惠娟说。2008年,在家人的催促下,赵惠娟回老家相亲,然后迅速结婚生子,“在老家,我已经算是晚的了。”
和她一样外出打工的同乡女孩子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生活轨迹行进。“念完初中出来打工,过几年就回老家结婚。”赵惠娟说她们这里的女孩子鲜少外嫁。
“这两年,市里、县里建了很多工厂,都要招人。”赵惠娟现在一个月的收入比她当时七年前在外打工时多不了多少,听说现在沿海城市的工资已经翻了翻,但她不羡慕,“老家消费比大城市低,而且亲戚朋友之间还能有个照应。”
2009年,姜信阳发现,他在南通的服装加工厂里工人人手不够用了。“那些从内地来打工的女孩子,做着做着就没人影了。她们过年回家然后过完年常常就不回来上班了。”在中国大多数的服装加工厂里,女性工人占到8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超过90%。
早几年前,姜信阳的工厂和河南商水的一家职业学校有合作,职校开设培训班,向工厂输送工人。所以他在南通的服装厂里有许多河南籍打工者。人员不断回流让他决定去河南当地考察。他证实了赵惠娟的说法,“当地的风俗是女孩儿不外嫁,最好就是本村的,最差也要是隔壁村。”
楼小军的服装厂位于郑州郊区。说是厂,其实里面不过有三四十个工人而已。楼小军目前的订单源于他的前老板陈贤忠。离开前,楼小军已是厂里的一个监工,熟悉服装代工的整个流程,一年的收入和一个大城市白领的年薪差不多,“一个月一万多,还是账面上的。你信不信?”2014年年底,他回到家乡创业,自己做了老板。
“杭州那边的老板自己开始做品牌,原来接的订单做不完,就外发给到我这里。”楼小军在车间里忙进忙出。他信心十足,今年的计划是扩充到100个工人。“在这行做了十几年,有了资源。”他补充说,“这里(郑州)的成本也(相对)便宜点。”
沿路驱车开往楼小军的厂,那一带几乎都是xx服装厂的标识。“大的一千多人,小的十几个人也有。”按照楼小军说的话,是“各有各的活法”,许多大工厂接了单子,有些来不及,就会外发给附近的小工厂甚至小的加工作坊来操作,业内称“飞单”。
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河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到省外务工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为47.4%、43.6%和39.0%;选择在本地务工的比例逐年增加,分别为24.2%、30.3%和38.1%。
家乡风俗习俗、大城市生活压力、老家同样有商机等原因让他们选择回到老家工作。
这也许是好事。但对有一些人来说却不是。比如姜信阳。
老板跟着工人内迁
时钟指向上午11点半。
姜信阳在车间里走了一圈后发现衬衣检验处的机器没有摆好,他立刻把小组长叫来。刚说完,电话就响了。前两天接待的日本客户已经到了机场。
姜信阳内迁到河南的服装工厂
姜信阳的服装工厂1992年在江苏南通创立,当时是中日合资。1997年经济危机,日方撤资,姜信阳的家族全盘接下了这个工厂。
“南通工厂里的本地工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40岁,而那些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工厂老板年龄大多都接近60岁。”在姜信阳看来,沿海地区的富裕让当地的人口红利不复存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80、90后的独生子女几乎不可能到工厂里来工作,老一代的工人年纪大了,但新的却接不上,于是当地诸多服饰加工厂出现了工人断档。“即使有订单也不敢接,因为没有人来做。”姜信阳说。
刘易斯拐点出现了。
于是,姜信阳从河南考察回来后拍板决定举家内迁。2010年,他们将南通的工厂搬到了比河南东部的周口,这里经济水平要比郑州落后许多。“我来的时候,这里没有酒店,我们住在招待所里,晚上起来上厕所,开灯一看地上都是蟑螂。”
虽然如此,他还是觉得,这里毫无疑问比他的家乡更加容易招到工人。此外,综合成本的上涨也是让他内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工厂租金、人工工资、工人的待遇都在涨。”姜信阳叹气道,“10年前,工人工资只有现在的一半不到,但客户给的订单价相比下几乎没有上涨过。”
工厂跟着工人迁徙的现象在中国出现了。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国内有多少加工工厂往内地的河南、湖北、四川、安徽迁移,但身处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却明显地感觉出这样的趋势。
距离楼小军厂十公里有一个服装加工园区,那里汇聚了80多家服装类的加工厂,大多数都是几年前政府招商引资吸引来的大工厂。
这些工厂多从江浙等地搬过来。现在的运输时间比原来大约增加了10个小时左右,而运输成本平摊到每件衣服上则不过增加了0.1~0.2元。这与沿海那些日益增加的租金以及人力平均成本一比,就不算什么了。
但姜信阳并不承认内地的工人便宜很多。他称,大多数服装工厂给予工人的工资都是按件计算,比如一个熨烫衬衣的工人完成600件,按照0.3元一件来算,每天就可以赚180元,月工资4680元(服装工厂单休)。传统沿海的加工厂工作时间很长,不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加班到晚上9、10点的现象很正常。但在内地,工厂的工作时间没有那么久。以他的工厂为例,工人中午12点放工。她们有一个小时休息的时间。下午1点开工。如果按照正常8小时的上班时间,工人们应该是下午5点下班,不过工厂规定的下班时间是7点钟。当然多出来的两个小时算是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