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高新技术将让传统产业“洗心革面”
把风马牛不相及的石墨烯等原料添加到皮革中,会产生什么效果?
再过几天,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范浩军要去趟江苏。听起来,目的地——一家从事石墨烯研发的企业,与他所在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没有什么交集,石墨烯一般用来做新能源电池。“关系大着呢,把石墨烯添加到皮革中,能够提高防火等级,耐磨、耐刮、抗静电,皮革物性获得显著改善。”范浩军说,高新技术将让传统产业“洗心革面”再度腾飞。
川大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皮革化学与工程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也就成了皮革产业转型升级的“策源地”,范浩军与同事们的任务,是让这个通常认为落后的产业变得不一样。
24小时实验室设备价值超过1亿元
“你猜那台仪器能做什么?”在实验室,范浩军指着一台像复印机的仪器问记者,谜题还是他解开:“那是原子力显微镜,能测量材料的纳米级结构,比一般显微镜厉害多了。”
从1楼到4楼,都是实验室的“地盘”。色度色差分析仪、热重分析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各种高端设备,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设备的价值超过了1亿元。记者看到,每个小实验室内都有一到两位老师或学生在里面忙碌,他们每天24小时可出入其中。
实验室的“国之重器”免费供学生使用,每年仅耗材、维护等费用就要超过60万元。“观察纤维结构用的探针,一根150元,一年要用去四五百根。”
在这些设备从简单到高端的更迭中,走出了一批我国皮革领域的尖端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是其中一位,近期他还获得了国际皮革科技界最高荣誉奖。
最前沿跋涉做产业的灯塔
企业遇到哪些难题,非找实验室合作不可?“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提高皮革物性的,比如光滑、抗菌、防霉等,另一类是环保方面的,如废水除镉。”
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生产大国,但皮革产业却给人以落后的印象,非但皮的品质不够高端,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还饱受诟病。
实验室专门拿出整整一层,作为工程实验室,将企业生产线“浓缩”其中,以便模拟、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具体难题。
一个机器旁,摆放着刚刚运来的羊毛原料。范浩军说,将皮制成革,传统办法是先用化学原料溶解脱毛,但这增加了废水中的污染物。“现在则用生物酶技术,保毛拖毛,既增加皮革价值,又减少污染。”
记者捏了捏摊在染色机上面黑黝黝的猪皮半成品,范浩军补充道,如今的染色工艺取得了重大突破,依靠超临界二氧化碳超临界无水印染技术,可避免染色中废水的产生。
工程实验室的另一个切割角落里,堆着一些边角余料。“这可是宝贝。”范浩军笑着说,这些以往的“废皮渣”,可以做成胶原纤维,经过一番“修饰”后,能够用来吸附废水中的镉,成为环保“利器”。
皮革实验室的许多前沿科技成果,已在部分企业得到了小范围的应用。“现在应用成本还是比较高,对企业来说,这些技术更像是灯塔,让他们看清未来的方向。”
“偷师”交叉学科还需加入更多踏实的人
制革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有40余人,以30-40岁的年轻人为主,80%是博士,40%以上拥有海外经历。令他们自豪的是,每年SCI论文发表量要高于另一知名研究机构——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后者的研究人员超过了百人规模。
作为团队中的长者,范浩军时常与年轻人交流课题的创新方向。“我们是应用型学科,思路不能太狭隘,不能认为只有别人没做过的才是创新。”“用15道工序完成别人20道工序的量,是创新,别人利用率70%,我搞到90%,也是创新。”
关注各个学科的前沿,甚至“偷师”,则是这一团队的另一“特长”。
范浩军笑称,将石墨烯添加到皮革中的灵感,就是旁听一场与学科无关的成果发布时产生的。制革实验室的研究者们,经常去“蹭”一些看似毫无交叉感的研究性会议。
有时,他们也津津乐道于成果推广的“卖点”。“不必去大森林,皮革制品也可以散发负氧离子,是不是够炫酷?”
纵情于皮革的世界,研究者们乐在其中。范浩军认为,推动产业创新,是一件很实在的事情,需要一批远离喧嚣、甘坐冷板凳的人,而且,唯有守持这样的精神,才能真正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