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产业必需与新技术相结合有助提升竞争力
棉花这一年来,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提高了棉花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但是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引导棉花产业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自去年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以来,棉花行业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植棉面积和产量双降。
去年全国棉花产量616.1万吨,比2013年减产13.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6328.5万亩,比2013年减少190.5万亩;消费需求略有反弹,2014年我国棉花消费总量约837万吨,同比提高5.9%。
棉花价格波动下行,2014年国内棉花均价为17148元/吨,较2013年下降11.4%。“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为棉花市场注入了活力,棉花生产面向纺织消费,国产棉质量得到提升。
我国纺织行业处于转型期,低端产能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利润率高的高端产品占比增大,无论是棉农还是企业,都应走出临时收储政策的惯性思维,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形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中国棉花的竞争力。
对于实施了一年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中国棉花协会会长戴公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将补贴发放与产量、质量挂钩,建立“谁种补谁”机制,引导农民选良种、种好地、多投入、重质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时效性和科学性。
同时,应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棉花生产特征的补贴方式,如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农业保险,采取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促销服务等综合性农业生产服务补贴措施,形成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引导棉花生产走上集约、规模、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据了解,目前,我国纺织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低端纱产能逐渐缩小,中高端纱产能增加,对棉花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棉花销售困难,但另一方面,符合纺织企业要求的高品质棉花仍供不应求。”戴公兴坦言。
近期国内高等级棉少等问题突出,纺织企业需要的级别高、长度长、强力好的优质棉花很少见到。同等级的机采棉,我国的价格比澳大利亚的每吨低4000元左右,而且仍然销售困难。因此,棉花行业应把提质增效作为行业扭转量与质失衡的出发点。
业内人士表示,过去我国棉花产业长期致力于提高产量,以支持快速发展的纺织工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总产、单产均增长了2倍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消费层次、结构快速升级,质量越来越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方式亟须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还需要在目前棉花行业面临需求不足、价格下跌等诸多难题的背景下寻找新的机遇,如果棉花产业与这些新技术相结合,将有助于开辟出新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