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挣扎在服装业里的深圳企业 夹缝中求生


http://www.texnet.com.cn  2015-07-10 09:06:47  来源:深圳晚报 收藏


  7月9日~11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简称:深圳服交会)将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与交易会同期举办的还有“2015深圳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和“2015深圳制衣设备展览会”。

  2011年中国服装产业大洗牌之后,在5年时间里,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深圳服装行业也在加快升级,并出现了大批知名本土服装品牌。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大批链条末端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转型困难,一步步后退,一步步溃败,最终难逃一死。

  硕果仅存的传统手绘工厂

  通往宋立的手绘扎染印花厂的操作间,需要走一段长长的楼道,楼道一旁的墙面上,挂着数十个圆形的模板,上面写满了宋立用毛笔写下的标语:“痛苦磨练你的意志,站起来,把困难踩在脚下”、“不抱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没有谁会一帆风顺,没有谁笑容背面不是沧桑”……每天上班沿着楼梯走到工作间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默念这些话,为自己打打气。

  无奈的是,作为服装行业中微末的小企业,宋立还是感觉到生存的艰难。

  “你会发现机器越买越多,人力成本上升了,工价却没有变化。一些东南亚国家开始重复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的路数。”

  “熟练的工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来吃这个苦,手绘印花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

  “这些老板大多从底层开始做起,互联网浪潮下,对变幻的市场把握不准。只能不断冒险,扩大规模。但是没有人告诉你,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欧洲突然不流行中国风了,那就意味着做这种风格衣服的加工厂和印染厂会面临倒闭。”

  宋立18岁就从杭州来到深圳的服装厂做学徒,半年后,他开始跟着老乡做布匹生意,赚到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后来开始办手绘印花厂。现在,46岁的他拥有一间2000平米的工厂,2个手绘师傅,4个印花女工,一套印花设备。

  虽然,服装产业链上一半的工作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但他还是坚持做传统手绘和印花。

  生意越来越难做。周围的许多老板都跑路了,弄得圈子里人心惶惶,不过,宋立的厂今年还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盈利。据他所知,深圳能够纯手工传统手绘和印花的工厂为数不多。

  服装行业的更新换代

  宋立最近接了金仕迪时装一个5000件的“盖斯”衬衫大单,任务吩咐下去后,厂里的印花女工们都开忙了。两台烫压机同时运行,一次四件。印一件衣服要花3分钟左右。

  同时,还有200多件秋装需要进行手绘和钉珠。

  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最忙的一段时间,宋立的老婆也到厂里帮忙。不停有电话打进来,询问宋立的工作进度。

  更多的时候,生意是清淡的。这个时候,宋立会安静地坐下来找一些废弃的布料,在上面用毛笔练习手绘。宋立的父亲在退休前是浙江一家国营服装厂的厂长,在书法和绘画上功底很深。得益于父亲的指导,厂里大部分需要手绘的服装都是宋立自己完成的。他在衣服上画的最多的是竹子和牡丹。

  1992年宋立开始办厂,从没想过转行。按照宋立的话说,没转行是因为转不了,他不知道自己除了服装外还会做什么。

  生意最好做的时候,他一天可以赚6万,现在一个月赚6万就已经很不错了。最困难的时候,他被一个老板骗走100多万的单,为此还了8年的债。

  服装链条末端的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给宋立带来最显著的感受是:工厂不停地搬迁——从南山天马工业区到上沙、西丽,前后不下10次,越搬越远,厂房面积越来越小。

  在宋立的记忆里,变化在2009年就已经产生。那一年,传统走台印花的方式逐渐被数码印花代替。传统走台印花,印一件5套色的服装需要12个人。描稿、出菲林、晒版、帮框,需要4个人,印刷需要8个工人,向客户收取的加工费8元起底,多一套色加一元。而数码印花只需要6个人就可以搞定所有工序,加工费25元起底。一套走台印花机器占地约3000平方米,数码印花只需要20平米就够了。

  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传统走台印花遭到淘汰是必然。在宋立的印象里,2009年之前,南山区南邮几十个工业区99%以上都是大型服装厂,80%以上做外贸为主。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外贸需求急剧下降,一半以上来不及买或者没钱买数码印花机器的制衣厂遭到淘汰。

  与此同时,政府开始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装这类劳动密集型并带有一定污染的产业开始向城郊迁移。10年后,南山区的大型服装厂已经屈指可数。

  无可奈何的中小制衣厂

  2007年~2013年,国内厂房租售价格及制造业薪资水平大幅提升,这在深圳表现得尤为明显。

  金仕迪时装在今年1月份从世纪广场附近搬离。这家以做外贸为主的服装成衣加工厂是宋立多年的客户。搬离后,新工厂面积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工人数量也消减一大半。

  金仕迪时装的工人月薪已经由10年前的500元,上升到现在的4000元左右。而目前在东南亚国家,服装制造业的工人薪水是人民币800元。大批的外贸单转移了过去。

  纺织服装制造业在经历了2011年的“洗盘”之后,亏损企业占比依然有增无减。据统计,2011年国内纺织服装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只有2010年的一半。

  利润越来越小,但工厂的领导者大多还没想到解决办法,靠着长期积累下来的老客户做生意,是深圳很多中小型服装加工厂的常态。

  还有部分企业为了生存,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但这并不一定奏效。有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能说明这些规模扩大后的服装加工企业的生存状况:原来投入100万元,年产值能达到10万元,现在投入200万元,年产值也许只有16万。

  金仕迪服装厂厂长钟桂芳,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做起,直到现在手下管着100多号人。她能感受到生意不好做,但是10多年来,她所在的工厂工序并没有变化,只是增加一台机器人。

  工厂里的工人大都在40岁上下,他们基本还重复着10年前的工序,如果有一天,工厂不在了,钟桂芳也该退休了。

  艰难地生存下去

  宋立的儿子在上海工作,早些年,宋立曾设想让自己的儿子来接管工厂。然而,儿子对服装行业没有丝毫的兴趣,宋立选择尊重儿子的想法。

  跟着宋立的师傅,除了长达10年的大余之外,其余的都不断选择离开。宋立的工厂最离不开的就是传统的手艺人。为了让自己的工厂能够继续,也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3年前,宋立选择和同行郑义军合作,郑义军带来了老婆,弟弟以及弟媳,他们都是手艺人,是这座工厂得以生存的保障。

  合作是宋立想到的最好方式。还有一种留下手艺人的方式是给予他们尊敬。在宋立看来,这些老匠人是无价之宝。

  这几天正是需要大余的时候,但是,大余的舅舅去世了,宋立不得不准假。前些年,大余的父亲脑中风,他坚持要辞工回去找父亲。待父亲病好后,大余问宋立,还能不能来厂里上班,宋立让他回来了,还给涨了1000元的工资。现在,大余每月可以拿到8000块,这是他一家人全部的生活来源。

  钉珠工人小林也是宋立的合伙人,小林在潮汕的家里有一座做钉珠绣花的手工作坊。随着接的单越来越少,家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出走,去城市打工,如今只留下老母亲一人在家里接单,一年赚万把块钱以补贴家用。

  有时候宋立会拿起剪刀和针线,在工厂里坐一天,一针一针地在衣服上起起落落,将每一颗珍珠或水晶放在合适的地方。他的眼睛必须准确地跟着针线走,但大脑不停思索着不同的问题,惋惜失去的机会,想念远在上海的儿子,漫无边际……

  有时候宋立难免焦虑,比如有一次接的一个单,衣服式样改了6遍,工人们照着客户的想法重印了6次。现在,对方的客户还不满意,又得重印了,这样一来,这单生意就得倒贴钱。这是这种链条末端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常态。他们所承接的上游客户也大多是类似的中小型服装加工厂,他们没有专业的服装设计师,所以才会改来改去,经常重复浪费。

  但宋立坚持要开这座工厂,因为这是他全家人生活的依靠。

  供应链OTO尝试介入

  有业内巨头开始尝试联合众多企业,做出改变。

  当宋立得知“惠盈联合供应链集团的第四届联谊会”于6月30日在喜来登酒店举办时,他想去参加,认识一些同行。但不巧的是,当天下午宋立需要送货,只好放弃。

  惠盈集团是深圳也是国内第一家纺织服装行业供应链服务商,从2010年开始,惠盈集团试图打通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从源头到末端的供应链,为这些中小型服装制造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平台。

  之所以选择这么做,惠盈集团的董事局主席马惠君作了一番分析:生产区域不集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供应链环节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这也是整个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及弊端。

  惠盈集团的供应链服务是想实现资源再分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各项成本,力争消除掉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一些弊端。

  对于资源整合,宋立也感触颇深。虽然,深圳的大部分服装加工厂迁移到了宝安、龙岗,但是这些企业的总部仍然还在市中心,工业园并没有形成一条龙服务,有时候为了买布料,商家可能会跑遍东门、华南城、大浪这些地方,才能找到满意的产品。

  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政府的解决办法是以建设工业园和开办交易博览会的形式集聚资源,但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入驻工业园的租金根本承担不起,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又无法达到进入博览会的资格。

  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惠盈的OTO平台目前有纺织服装服饰类、服饰配套企业共33家。惠盈全产业链配置中心——华南区配置中心已经在深圳华南城成立,提供了近万平方米资源展示台。

  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设计是服装的灵魂。惠盈把这些企业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如何实现设计共享,利益合理分配,是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在“玛丝菲尔”,设计师的工作室是独立的,每一份设计都是机密。深圳做强做大的本土品牌,对设计的重视是一般中小型企业比不了的。

  “抄款”在深圳服装行业见怪不怪,这也是一些中小服装厂的生存之道。国外时装周上的潮款还在T台上,深圳可能就已经做好开始卖了。

  也有一些另类的品牌成为同行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去年深圳服装周上走红的,被人称为“光头女”的Amy,在海上世界开了自己的第二家门店,并且已经开始拍电影,靠着另类的营销,她也成功了。

  但是,这种做法是宋立和他周围的同行们学不来的,这些工厂的老板们大多是传统的江浙商人,他们最多也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发发图,说说自己最近又在做哪种新款衣服。偶尔会有人来询问衣服的价格并下单。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设计师  深圳服装  形势分析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