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投资璧山成"特产" 西部鞋都集群效应显现
“还有什么特产?”
“皮鞋吧,奥康。”她以为我们是北方人。
突然轻松听懂了这两个字,这把我们吓了一跳:“便宜吗?”
“不便宜,质量好。带回去有面子。”
周老太太在璧山土生土长,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均供职于中国西部鞋都的企业。
5月18日,王振滔(右一)在中国西部鞋都二期工程项目启动仪式上。据悉,中国西部鞋都有望成为中国西部最大制鞋产业基地。
奥康眼光
5月16日,浙江市场导报记者抵达璧山。这是距离重庆主城最近的县城,年产皮鞋6000万双、年产值近40亿元、从业人员近6万人。4年以前,奥康集团为了建设西部鞋都工业园,在这里征地2600亩,投资10亿元。现在,这里不仅拥有来自浙江、四川、台湾等地的鞋业大腕,而且配有西部最大的鞋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近20亿元。
这个数据对温州鞋业来说也许不值一晒:2005年时,温州的制鞋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0多万,年产皮鞋6亿双左右。同年,温州皮鞋出口4.38亿双,价值15.84亿美元,而且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出口到欧盟这样的发达地区。
但是温州人很清楚,同样是2003年,位于温州的中国鞋都征地4000余亩,投资高达23.8亿元,何况四年过去,温州寸土寸金的局面越发显著。在温州一些繁华的县城以及镇上,企业几乎无法再拿到工业用地。
用工成本则是另一个问题。在直辖市重庆,月收入1000元处于水平线上,在县城璧山则更少。一名重庆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千元月入在这里已经足以生活下去。具体来说,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解放碑附近房价不会超过5000元/平方,只需付出3000元/平方的代价,在重庆已经可以买到不错的房子。
而在温州,大部分鞋企不得不为一名固定熟练工人支付3万元年薪,并且温州的平均房价曾经超过省会杭州。
这些原因使像王振滔这样的浙商确信:西部的投资优势不仅相当明显,而且会越来越明显。
时间回溯到2003年1月9日上午9点,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在重庆市委办公厅会议室,与璧山县人民政府县长丁洪签署了投资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的协议书。这次握手,在重庆被认为是“东西合璧,打造西部鞋都之壮举”。王振滔表示,奥康集团决定投资璧山,一方面为了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为中国皮鞋行业和西部地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另一方面是看中了当地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希望通过建设西部鞋都,提高璧山鞋业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实现东部和西部联动发展。
在重庆和璧山,说“奥康热”并不是空穴来风。
5月18日,中国西部鞋都二期工程项目启动仪式如期举行。除了32家企业入驻外,重庆奥康大厦、精品展销中心、标准厂房等总计1000余亩、70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也同时开工建设。鞋都二期工程预计1年后投入运营,届时整个“西部鞋都”将拥有100家制鞋企业和1000家鞋材配套经营厂商,年产皮鞋近1亿双,产值逾100亿元,实现劳动就业约5万人。
璧山获益
这里坊间流传着“一双皮鞋养活三分之一璧山人”的说法。璧山县制鞋办主任孙华表示,这是因为“现在60万璧山人当中,至少有20万人在皮鞋的产业链上工作。”
和温州不同,璧山制鞋有百多年历史。清朝时期,便是远近闻名的“皮鞋之乡”。民国初年,制鞋企业达数十家,璧山鞋曾经是华北、东北商贾的抢手货。
现在这里的人们常笑着说,从2003年,县委县政府引进奥康皮鞋这只“狼”之后,不少鞋厂老板开始注意产品的上档升级。截至目前,璧山县有500余个鞋业产品注册了商标,其中的“米棋”、“百折不挠”、“尼斯—雪豹”还陆续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重庆市名牌产品、重庆市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实际上,据璧山县鞋办统计,全县目前共有鞋企1340家,其中生产企业800家,年销售额均超过500万元。这些鞋厂老板中,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璧山农村人,以前多数从事家庭作坊,一间店铺,前半间作商店卖鞋,后半间是厂房,既不成规模也存在安全隐患。县里先后规划皮鞋城、皮鞋工业园区,收取低额税费,鼓励和引导农民老板做大做强。如今,至少有800人已成身家上百万元的富翁,还有不少上千万元,甚至过亿。
不仅如此,一般工人的收入也在增加。根据县统计局的数据,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02年为7223元,2006年预计达到10950元,增长了5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迅速增长,2002年为2707元,2006年预计可达到3900元。
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彭兴林在年初看中一件阿迪达斯的运动衣,标价500多元,他只犹豫了一阵就买了下来。因为在上个月里,彭完成了1200只单鞋的鞋帮,拿到了3200元工资,“有的人早上七八点就到车间,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一个月可以领到4500元”。撰稿:万晓玲
来源:浙江市场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