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次债危机负面效应正扩大到消费市场
新闻提示:一场看似遥远的美国次债危机正越来越逼近中国经济。美次债危机在导致美国消费市场疲软的同时,也让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企业备受牵连。在“中国制造”饱受次债危机以及内部成本压力之际,国际订单的转移正在加速。面对美国外贸市场的变化,出口企业开始寻方突围,将业务开拓重点投向其他地区。
“外贸越来越难做了,美国市场的风险正在日渐加大。”宁波得力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在曾军看来,一场看似遥远的美国次债危机正越来越逼近中国经济。美次债危机在导致美国消费市场疲软的同时,也让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企业备受牵连。
出口下滑已然显现曾军表示,美次债危机的负面效应正扩大到消费市场,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美国零售商,而零售商的压力则直接传导到了中国出口企业身上。在他看来,对美出口的风险还在于前期的玩具安全事件。
事实上,近几个月来,不少中国出口商已确切感受到了美国订单减少的困境。
“受美次债危机影响,公司3季度在美国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左右,美国由此成为我们全球销售网络中销售额出现下滑的地区。”浙江创今盛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洋说。得知这场危机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平息,陈小洋更担心的是明年的出口局面。“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在年末筹划下一年的扩产计划,但今年却都比较保守。对我们公司而言,出口量可能会下降5%至10%。”陈小洋表示。
江苏弘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六部的业务员廉翮告诉记者,第4季度是接明年新订单的黄金期,往年的这个时候,下一年的上半年订单基本上都已落实,而今年情况却似乎有变。虽然该部门今年的出口额将首次突破3000万美金,但他仍忧心忡忡,“今年的利润不太乐观,更不乐观的是明年的订单”。
无独有偶,11月15日,商务部突然一改之前对我国出口上扬势头过于追高的判断,转而警告出口企业防范因外需下降可能导致的出口急速下降风险。这份出自商务部政研室、名为《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的调研报告认为,美国次债危机的波及效应可能让全球经济都踏上颠簸之旅,与之高度相关的中国将首当其冲,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外贸企业很可能在未来遭遇订单大幅缩水的尴尬。
曾军认为,美次债危机的影响不会立刻显现,预计明年2季度不少对美出口企业或将陷入订单大幅下滑的困境。他同时表示,由于之前汇率、退税及成本等因素影响,出口企业欲提价消化压力,一些美国采购商赶在中方提价之前下单,这或许可解释为何部分企业近期内对美出口额上升,利润却大幅缩水。
国际订单转移加速在“中国制造”饱受次债危机以及内部成本压力之际,国际订单的转移正在加速。
“次债危机爆发后,美国零售商对中国商品的价格变得更加敏感。”曾军解释说,由于竞争压力增大,美国零售商在终端市场根本不敢提价,而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这使零售商比以往更迫切需要低价采购,面对“中国制造”成本上升,他们并不愿意加价。
廉翮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提高、检测费用增加等因素,已使玩具企业的生产成本至少上涨了10%以上,而一些美国客商却不愿接受相应提价,企业利润明显变薄。他表示,一些美国客户正把生意转给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工厂,“我们的产品并非不可替代,特别是普通品种的议价能力较差,一旦欧美采购商在东南亚地区培养起新的供应商,我们的订单就会流失得更快。”
南京一家服装企业老总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服装出口公司都不再做沃尔玛的订单了,因为价格太低,基本上没有多大利润。他分析,现在可能至少有20%的服装订单转移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曾军表示,不少美国采购商已经在策略上决定,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他们开始培养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供应商,而之前在中国的订单也开始出现转移。他认为,之前订单转移的风险被低估了,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近段时间确实发展很快。
企业考虑转移市场面对美国外贸市场的变化,出口企业开始寻方突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外贸企业开始将业务开拓的重点投向其他地区。
浪莎集团有关人士认为,美采购商减少是必然的。据悉,浪莎已计划从原先欧美市场平分秋色转向主攻欧洲市场,与欧洲销售商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开发抗菌除臭、运动系列等60多个大类的高附加值产品。
对于美国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前景,曾军也表示不乐观。他告诉记者,早在上半年,得力已开始着手调整外贸策略,把市场重心从美国转到日本。广东信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透露,公司下一步可能转战东南亚市场,接一些小订单,“这样节奏会变得慢一些,但可以随时应对市场变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优势互补,地域毗邻,日本、韩国等东南亚贸易区受到国内外贸企业的重视,也成为国内中小企业重点开拓的外贸市场。
曾军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提价来消化成本的难度在加大,如果不加大科技和品牌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国际竞争力将会继续削弱。他建议,在加速开发新型市场,加快产品创新升级的同时,企业可通过加强内销、及早转移到更低生产地生产、购买海外产品责任险等措施来化解风险。他同时强调,对于美国的大超市订单,企业应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