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前景瞭望
四、中国将势必面临经济变革关口
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不是一小步一小步走的那个时期了,需要超前迈出一大步,勇敢的一大步。否则问题将会越积越深。
从国内现实看,下层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愈加突出。由于制度的不公正、
根据政府在2007年全年经济报告中所言,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如果从2007年的基尼系数反映,不但高于过去的6年,达到历史新高的0.48,恰与政府公布的2007年宏观经济数据相抵触。通过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分配现状,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劣程度,一方面,财富已经不断从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农民阶层向少数富裕阶层、既得利益阶层流转;另一方面,虽然仅2007年度全年GDP为246619亿,增长11.4%,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过低。如果不尽快调整收入分配现状以及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必然致使民生艰难、民风混乱。各阶级的对立、抗衡情绪很大,包括劳资双方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以及民众权利的遗失与权力机关的腐败问题。仅以房地产业为例来看,目前的高房价,在普遍的民声认同中,归于政府的各种腐败成本过高、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或说房地产业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只有买方市场,没有卖方市场)。从规划审批、到土地招挂拍、再到信贷,一任环节都存在高昂的腐败成本。于是,越来越多的公众在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时,最终把怨气撒在政府身上。虽说政府部门在“培养”一批既得利益者,或者说依靠这个行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与社会不利、带给公众的福祉不多,民声怨气多了、积攒久了,就会爆发。从我国工业化进程看,还没有出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遇到的问题:因劳动报酬过低、经济不公正而引发的大罢工。没有并不代表不会出现,调控好了也可能不会发生,但是,无视、蔑视这样的历史规律,造成的负面后果将不堪设想——至少,一旦出现苗头时,容易激发社会激进势力的崛起,让中国经济长期陷入低迷期。
从国际社会看,如果中国机制未与国际接轨以及合乎时代发展,将遭遇重重抵制,反对声音不断。这种机制既包括在经济方面的机制与世界基本同步,在政治方面的优越模式以及相关的中国金融体系是否能够融入到世界中,既增强对外的金融风险防御抵抗、又完善自身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实体经济危机的关联效应。
无论从国际社会经验,或是国内自身发展状况看,毫无疑问,中国经济都需要深度改革。不但在某些行业方面推进市场化,如房地产业,政府应该把权力之手缩回去,在土地产权方面应该更加明晰,市民拥有自己的房屋(以及土地)的产权,农民的土地(包括宅基地、房屋)也要拥有完整的产权,不只是耕种、居住权利,应有自由交易和买卖的权利。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其实把最大的问题给遗漏了,就是农民的土地产权不清晰,这个《物权法》就有瑕疵。再如,国家控股企业,应该进一步放开政府监管或操控,只要不危害到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都可以放开。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更应该注重多元化、多极化。人类一直在实践和改革自己的命运。作为经济实体最发达的美国,曾抛弃凯恩斯主义,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才得以使其经济发展规模迅速壮大。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继续单一思想体系。何况,中国是个行政区域划分的大国,而各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尽相同,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照搬沿海开放城市,中小城市不能照搬特区模式,乡村建设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这就需要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和思路,不能再用全国各地一个样子的模式治理中国,而一个多元化的思想体系,将助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为何不采取更宽泛的、多元化的思想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灯塔?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其他国家已经实践过的思想体系,在我看来都可以拿来用。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很多问题,贪污腐败、政绩工程到处丛生,以及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崛起的既得利益团体对实现社会公正、经济公正的沉重一击,都给中国经济前景埋下前所未有的阴影。中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不能同步,才造成当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交叉感染性。中国经济改革中的问题在近几年愈加凸显,而政治改革的基石没有做好,是实现经济公正的最大障碍。
不过,在当前国内有一种声音,担心鲁莽的、大踏步的采取欧美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和经验,与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不符,改革可能会出现大问题或引发社会暴乱。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一层顾虑。一个包容、宽松、自由的社会机制模式,将提高国民的素质,一个在公平、公正运作模式下的社会必然相作用与公民,使其达到自律和自治的同步要求。
否则,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前景将非常渺茫,甚至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