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边低垂是荷包
在从前,荷包用以盛装小件日用物品,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装备之一。
对于男性来说,携带荷包的方法很简单,直接系挂在腰带上即可。但是,这简单的事情到了女性那里,就不得不更复杂一些。历朝历代,女服样式的变化很大,随着服装样式之变,系挂荷包的方式也花样百出。
在唐代,女服是采用上襦(袄)下裙的样式,襦衣极短,极力突出长裙的形象。特别是在盛唐以后,裙腰高升到腋下,短襦的下摆被收束在裙腰之内。裙腰的两端缝有裙带,女性把这两条裙带当胸绕身一周,然后在胸前打结,以此来系牢长裙。因此,唐代女性的裙带特别的长,在胸前打结之后,还有一对长长的余端垂在身前,成为一种惹眼的装饰。于是,唐代女性就有了一种很方便的携带荷包的方法——把荷包系在胸前的这一对垂带上,如唐人李景亮所撰写的小说《李章武传》中,女主人公——实际此时已是幽魂——在与情人永别之际,“自于裙带上解锦囊,囊中取一物以赠之”。锦荷包拴在身前的裙带上,需要的时候,一伸手就能拿到,十分方便。
到了明代,女性们喜欢把荷包用一条长绦系挂到裙带上,垂在身体一侧的裙边。如《金瓶梅》第七十八回,吴月娘“裙边紫遍地金、八条穗子的荷包,五色钥匙线带儿”;第三十四回,潘金莲“下边羊皮金荷包”。这一习惯也与当时女性的衣式有关,那时,女性一律上袄下裙,袄长一般在臀部以下,而且罩在裙外。也就是说,裙腰以及用以系紧裙腰的裙带,都被遮藏在袄内。所以,荷包如果系在接近裙腰之处,那么就会被袄裾遮住,不方便取用。于是,女性们就用一条长绦,一端系住荷包,另一端拴系在裙带上,让荷包垂挂在裙边。从明代绘画来看,系荷包的绦子往往相当之长,以至荷包低垂到膝部上下的部位。其实,故意让荷包如此低垂,已经是把荷包视做如同玉佩一样的挂饰物,当女性行走的时候,它在裙边微微晃荡,想必效果俏皮。
从明末开始,汉族女服的上衣逐渐加长,一度曾经到上衣之下“仅露裙二三寸”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把荷包用长绦系在裙带上,会被上衣遮掩在内,对于使用来说,很不方便。满族女性穿长旗袍,则根本没有裙带可以系挂荷包。但是,清朝女服,无论汉装还是满装,都使用纽扣加以系连。于是,荷包又被系在衣襟前或腋下当腰处的纽扣上。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写长姐儿的打扮:“套一件藕色缂丝氅衣,套一件石青绣花大坎肩儿……抬裉里又带着对成对的荷包。”而在美国女画家为慈禧太后所画的油画像上,可以看到,这位皇太后在华丽旗袍的两腋下,一边低低挂着一个抽口荷包,垂着长长的穗子。两只荷包样式相同,正是“成对”地带在“抬裉里”。
几年来,女孩子时兴系挂各种时尚腰带,配在牛仔裙、裤以及其他材质的时装裙、裤上,非常的俏丽。但是,似乎没人想到为这些腰带佩备彩绦悬挂的荷包,使之成为时尚佩饰的一种。牛仔裙边垂荡个平金抽口荷包,想来该是情趣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