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之古服饰变革
在山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嫘祖在山西夏县养蚕织绸、黄帝在山西安邑钦定衣冠以来,山西服饰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沿革和发展。黄土地上发生了中国服饰史中最著名的两次改革——春秋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易服”。
这两次服饰改革事件为“衣冠王国”奠定了基础。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发祥地。公元前403年,春秋战国时代韩、赵、魏在山西地域各霸一方,史称“三晋”,春秋战国时代在山西境内发动了中国服饰史上的第一次变革——胡服骑射。八百年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在三晋大地萌发了“孝文改制”运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服饰改革事件。这两大历史事件在时间上虽然相隔八个世纪,但变革内容却始终围绕着服饰文化中时代感和民族化的主题。在地域上发生在三晋疆内,却主导了中华服饰沿革、演变的历程。
秦汉服饰胡服令——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秦汉服饰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便于骑射活动。赵国民间服饰沿中原习俗,袭周礼服制。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均以披体深邃的深衣为尚。其外形为续衽钩边,宽衣大袖、丝带搏腰、后绕拥掩。造型特点是袖长、腰肥、领宽、摆大。这样守旧的服饰只能作揖打躬。宽袍大袖,拘泥逾缓的冠履服制既不便于人们劳动、生活,更不利于战场上将士们与敌作战。将士们穿着腰肥袖宽衣长齐脚面的深衣行动迟缓,处处被动挨打。有着改革精神的赵武灵王在严酷的事实前认识到:昔日使先帝立天下的服制已不再适合当今的时代,不进行改革,必将导致失去天下。他决心从少数民族服饰中学习和吸吮顺乎国情的时代风尚。
当时,山西境内胡民繁多,中原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疆域壤接林胡、中山、东胡、娄烦等众多外族部落,境内少数民族也“百有余戎”。其服饰打扮各异,当时山西北部与西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基本服制统称“胡服”,其制式为头戴浑脱,短衣齐膝,窄袖金钩,长裤皮靴。此种装束既便于骑马又利于务农。赵武灵王亲自率众臣到山西界河西岸视察“林胡”部落的穿戴,当赵武灵王确认了胡服的节奏优势,便敏锐地把异族服饰中符合时代气息的元素注入到中原传统汉服中,创造了面目一新的“改良”胡服,形成了至今仍沿用的上褂下裤的基本制式。“胡服”从广义上讲是山西北方各少数民族和西域服饰的总称,从狭义上讲“胡服”专指依据山西朔州、宁武一带的“林胡”部落服饰改革的服装。引进和消化后的“胡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变化:
1.西周习俗头戴“委貌冠”,“以尺布裹头为巾。胡服改用毛毡或皮革成尖筒状,免去缠裹之劳,而轻便易戴。
2.宽身大袖的祖传深衣改裁成紧身小袖的齐膝上衣,下身着“裤褶之制”的长裤,便于作战、可骑射,革去深衣绕身自缠,绊手拖脚之弊。
3.先秦的履无统,赵武灵王改履为靴,把鞋口上延成“连径履”(即短统靴),十分有利奔走骑马,解除拖沓趿鞋之忧。
4.当时无扣衣裳需“绦带”围腰系住,扎结繁杂,改用皮革制成革带用带钩(亦称)相连,比坤带便捷利索与牢固。
胡服在冠、服、履、带的变革中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又充满了时代风格,具有时代感的服饰带动了生活方式的改革,具有民族情感的服饰增强了社会的内聚力,使赵国跃入战国中期的列强之一。这次服饰变革是中原服饰文化和春秋各族服饰文化长期碰撞、融合的产物,它发生在三晋大地,是三晋儿女的骄傲。胡服骑射对中国服饰史有一项伟大的贡献,就是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好了服饰统一的准备,确定了上褂下裤等秦汉基本服制。从此中华服饰打破了固步自封的陋习,走上了兼收并蓄的开放之路。春秋战国之后历代王朝运用时代风格与民族情尚的结合优势,促使中华服饰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