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工厂:我不改变自己 市场就“改”了我
记者近日走访了广州的工业重镇——番禺区。柏志钻石有限公司和石楼瑞兴鞋业加工厂,两家产品迥异的来料加工企业正面临着相同的难题:成本和汇率。愁上眉梢的他们开始审视自己并着手改变自己。然而,轻舟远涉重洋,又谈何容易。
四大关键词:
机械化、自创品牌、内销、转行
困境一:
招工难,工人成本增加
对策:用机器代替人;“机器不同于工人,可以24小时不停地运转”
柏志钻石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二大钻石加工企业,拥有2000名员工,月产钻石毛坯6万多克拉。如果你手上戴着的,是某香港珠宝品牌的钻戒,那么,戒指上的钻石很有可能出自该厂。公司董事长黄成伟是香港人,作坊学徒出身的他在改革开放后盯准了珠三角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前来建厂,并一举成功。不过,这一当初吸引他北上内地的主要原因,现在正在渐渐消失。他对记者说:“这几年工人工资涨得很快,而且招工很难。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生效后,公司的人工成本至少增加了20%。”
怎么办?黄成伟首先想到了“机械化”,他绞尽脑汁,寻找那些可以用机械代替工人工作的环节,如:他引进了国内第一台激光钻石切割机,有效地节省了人工。在他的工厂里,从设计到切割,除非迫不得已,各个环节都尽量用电脑和机器设备代劳。关于机械化,黄成伟有他的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现代企业不应简单地追求总产值,而应当重视人均产值。机械化,是提高人均产值的捷径。我们必须保证工人法定的休息时间,但机器不用,它可以24小时不停地运转。”黄成伟从机械化中尝到的甜头不仅是“效率”,还有“品质”。他说,机械化生产线生产出来的钻石成品,品质要比人工生产好很多。
在刚刚结束的番禺区“两会”上,番禺区区长骆蔚峰透露:仅番禺的某个镇,就有100多家加工类企业因为《劳动合同法》而倒闭或迁离。可见,它们在人工成本增加的现实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而据记者调查发现,黄成伟的“机械化”变革在珠三角未必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珠三角的工厂,多半生产服装和鞋子等传统的生活必需品,加工流程已趋定型,这些行业是否还存在进一步机械化的潜力?另外,企业主们是否都能像黄成伟那样,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一掷千金”,来购置昂贵的新技术和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