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产业面临的三大困境
自从2002年中国加入了WTO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国际贸易形势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纺织服装业蓬勃的发展,产能快速扩张,这导致了国内棉花供需再次严重失衡,并且消费缺口不断扩大和恶化。在一串串光环的背后总是掩盖着某些难以挥去的忧虑和难以去除的症结。尽管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但全球棉花定价权却并不中国;随着中国棉花消费的进口依赖性大幅提高,作为纺织原料的棉花采购不可比避免地受制于人;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棉商的深入以及进口棉大幅增加,这些都对中国国内棉花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为了能够摆脱这样困境,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了棉花期货,实行了棉花进口关税和配额管理、国家棉花收储和抛售等等政策,但自给率不足、贸易效率低下、统计数据误差大始终困扰着中国棉花产业调控政策。
棉花进口依存度上升自给率大幅降低
在1984年以前,中国棉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弥补国内棉花消费缺口,是棉花净进口国,从1953年到1983年,中国就净进口了530万吨。由于80年代棉花大量增产,供给大幅超过需求,库存大幅增加,所有棉花生产奖励都被取消。为了摆脱棉花大量积压,占用巨额资金的局面,同时也为了开拓国际棉花市场,中国开始由棉花纯进口国转变为棉花出口国,当年出口量为18.9万吨。而1987年达到了75.5万吨。1992、1993年中国主产棉区暴发大规模棉铃虫使中国棉花大量减产,随后几年进口量大增。受到1997年、1998年进口棉花过量、国内库存增大的影响,1999—2000年中国棉花又开始出口,中国棉花产量也达到了低点。
1999年及加入WTO后,随着纺织业快速发展和产能的快速扩张,中国日益变成了世界纺织厂和服装厂,国内的棉花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日益市场化、国际化,近几年,中国棉花消费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消费缺口也日益扩大。
自从2002年加入WTO后,中国与国际市场日益融合,由于纺织企业的快速扩张,棉花消费需求大增,国内棉花产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缺口日益扩大。从2002/2003年度至2006/2007年度中国棉花消费缺口为211、163、337、316万吨,同时,进口量分别达到了192、139、420、230万吨。随着外棉的大量进口,中国棉花生产的自给率大幅降低。其中2005/2006年度自给率跌至65%,尽管2006/2007年度有所回升,也只达到了71%。这样中国棉花消费就会受制于人,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高买低卖的现象。
棉花贸易效率水平较低“贱卖贵买”血淋淋
由于中国棉花需求不到扩大,支撑了全球棉花价格。在中国每次大规模进口棉时,都会出现高价棉的现象。在熟悉和融入国际市场的规则中,中国涉棉企业交足了学费。这一点从图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棉花净出口量与国际棉价数据有一种反向波动的联系:在国际棉价较低时中国较多处于净出口国地位和出口较多,在棉价较高时较多处于净进口地位和进口较多,也就是说,我国棉花进出口与价格变化表现出一种“贱卖贵买”的反常形态。
在2000年,卢锋教授《我国棉花对外贸易为何“贱卖贵买”?》一文中创建了棉花贸易效率水平分析框架,第I、III象限为高效率区,第II、IV象限为低效率区,横轴、纵轴为中性效率区,并分析出1978-1999年中国棉花贸易效率指标值为24%,其他9个地区(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美国、澳大利亚等)1978-1998年贸易效率指标值平均为54%。
根据上述分析框架,笔者对1971-2006年的中国棉花贸易效率水平进行了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71到2006年的36年间,在第II、IV象限低效率区有21次,在横轴、纵轴中性效率区的有2次,而落入第I、III象限高效率区的只有13次。以落入有效率区间的散点与观察样本量比例作为棉花贸易效率水平的一个简单度量,中国棉花贸易的效率指标值为36%,较1978-1999年的24%提高12%。这说明中国贸易效率水平依然较低,“贱卖贵买”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对棉花产业的伤害都是血淋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