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准十八年 台商陈建男的纺织产业稳健成长
他是台湾纺织业者第一个在大陆投资设厂的人,他的投资创造了1990年福州台商投资的最高记录。是怎样的勇气和信心让他成为当年“勇于吃螃蟹”的第一人?如今面对激烈的产业优化竞争市场他又将如何应对?近日,记者走进了福州福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采访了在大陆投资多年的老台商、著名的陈建男先生。
与陈建男先生的交流显得很平静和自然,这种平静让人会恍然间忘记了是在和一个企业老总对话。谈起他的企业,陈建男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谦虚地讲述着企业的成功和发展;谈起作为老行业所面临的困难,陈建男也以很自然的心态,平静地分析各种情况和对策。
创业十八年,企业成长200%
1990年,48岁的陈建南手里攥着1500万美元寻找投资建厂的地点。当时他有三个选择:东南亚、南亚或者大陆。与台湾相比,这三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人工便宜、地皮便宜,但最终他选择了大陆。陈建男说,我当时看准了三点,首先是大陆和台湾语言文化相同;其次是我对大陆的政治稳定和政策稳定有信心;第三是我要投资的纺织业,大陆当时的水准和台湾有很大落差,我相信凭着我的技术和管理在大陆一定会大有可为。所以,陈建男带着8个技术工人,在福州创办了福州福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他说,他看准后的这一个决定,换来了一个18年稳定成长的企业。
陈建男的福华公司主营高级涤纶面料出口,由于具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借用大陆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福华的外销业务一直比较顺利。截至2004年,福华的注册资金已经从刚刚开始的1500万美元成长了200%,达到了4500万美元。在此期间,福华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在杭州成立了子公司。这两家杭州公司分别经营涤纶丝内销和从涤纶丝到成品布料的一条龙外销业务。
老行业面临“寒冬”,福华坦然“过冬”
得益于大陆的廉价劳力和土地,纺织业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是外商投资的“宠儿”。然而随着纺织企业不断涌现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特别是2004年欧美开始对产自中国的纺织品加收反倾销税以来,纺织行业进入了“寒冬期”。
陈建男说,从1990年到2004年,利用大陆的人力优势和台湾的技术优势,福华经历了一个发展的春天。然而从2004年开始,欧美开始对产自中国的纺织产品加收反倾销税。另外,近几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产品100%外销的福华公司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同时,新的纺织企业不断涌现,大陆企业的技术也在进步,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产品外销还是内销,都面临着极为激烈的竞争,可以说,纺织品市场已经出现了饱和。
说到这里,作为在纺织业风口浪尖打拼的福华企业的负责人,陈建男只是略带平淡地说,从紧俏到饱和的周期变化,这也是一个行业市场发展的规律。他并没有完全“让市场做主”,而是想出不同“撇步”,带领福华“过冬”。
面对不利局面,在纺织业经营多年的陈建男表现出了一个精明业者的从容和镇定。他说,这是一个产业必然的过程,纺织业一般认为只是靠人力优势,但是对于福华来说,最大的优势是技术、设备和管理。在充分分析市场形势和企业的情况以后,陈建男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采取“合作外销”策略,即将公司生产出来的原物料转到其他地区加工,借此将欧美的威胁和企业竞争降至最低;二是发挥技术优势,研发高档产品,获利比较好的面料产品加大产量;三是设备求新,人员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