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国样本的“双转型”期待
完全撤离广东
考察这家取名“福安”的纺织印染厂的历史,别有一番意味。
其母公司福田实业创立于1969年,开始只有20多名员工。这时正赶上美国、日本、西德等国家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福田实业与许多香港企业一样迅速发展,并于1988年4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第二年,福田实业设立了在香港以外的第一间综合性厂房: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随后又在开平、韶关、新会、肇庆以及江阴等地设厂或以承包方式经营当地纺织厂。此间,他们还进军海外,在斯里兰卡等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建厂。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初福田实业的成长,还是80年代末进军内地,背景都是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在美国,政府以严厉的水污染处罚规定促使大量印染企业外迁。
按照西方学界的通行理论,每隔20年就会发生一次全球性产业转移。其原因是被转移地发展20年后,其生产成本开始大幅上升,也会产生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从而促使低端产业向新地区转移。
福安印染占地230余亩,据了解拥有22栋厂房,顶峰时拥有员工7000余人,从1992年起公司连续多次获得“中国纺织十强企业”等称号。此时拥有2万多名员工的福田实业已开始向超过40个国家的成衣制造商提供面料。2007财年福田实业的全球销售额达70.2亿港元。
然而,一帆风顺的福安印染在2006年遇到了“环保风暴”:环保部门发现了工厂私自埋设的排污管线,每年偷排高浓度印染废水近1000万吨,而该厂上报的排污量仅有600万吨。当地农民传说,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人员通过围墙上的破洞,对工厂进行了突击检查。据本刊记者了解,东莞当时检查的近150家企业中,有60多家被查出存在违规行为。
停业整顿,罚款21万多元,随后这家企业被环保部门追缴1100多万元排污费。
2007年初,福田实业的半年报显示,纯利下降65%。当时该公司向市场解释,东莞厂房的污水设备完成后,产能将全面恢复,因此有关影响只是暂时的。
然而,耗资2000万元并于2007年通过验收的排污设备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3月1日,福田实业发出预警,表示全年业绩仍会出现亏损。
福田实业执行董事严震铭亦称,将在2008年第三季度起将东莞的生产线迁往江苏,最终实现完全撤离广东。
在公告中,福田实业也表示,中期业绩受到人民币升值及工资上涨等经营成本的压力而出现亏损。
被裁员工的意见则在于,按照《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应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这样福安印染最高4.5个月工资的补偿,不能让服务5年以上的员工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