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国样本的“双转型”期待
这是全中国都可能面对的问题
其实早在1994年,东莞就开始实施以产业集群升级为目的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三个转变”思想: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
虽然此后加工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但效果并不明显。郭灿华说,当时的情况是仍有一定资源接纳加工型企业,各种成本仍然很低,“无法阻止企业向东莞的涌进,可以说是市场规律使然”。
目前,东莞已经基本淘汰了水泥等落后产业,但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明显。
东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调研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分析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是国际上公认的社会结构变动最剧烈、各种矛盾最突出、刑事犯罪最猖獗的时期。
而东莞2005年完成GDP2182亿元,以1000万人口计算,人均GDP折算为2700多美元。此时东莞警力与人口的比例为万分之七点四,比广东省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不被注意的是,10多年来东莞平均气温上升约1.5摄氏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经济转型的同时肯定要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成功转型可以促进经济转型。”王思煜说,2007年初,东莞市领导提出了“双转型”的发展目标,“我们认为,这是全中国都可能面对的问题。”
转型绝非易事。进入建立了7年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仍然感觉略显萧条。当地官员说,园区建立时想进入的企业蜂拥而至,但高技术生态型的门槛把大多数企业挡在门外。对于东莞的地方领导来说,对这个科技产业园的期待显然不是提升几个百分点的GDP。
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是学界和部分干部对东莞转型的顾虑之一。广东省社科院教授黎友焕说,如果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走了,高新企业引不来,东莞的经济就可能面临滑坡。
按照刘志庚的说法:“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一下子全部调走,而是慢慢地将该调整出去的产业调出去,再按高标准引进新企业。”东莞市政府正在拟订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希望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移走后,腾出来的空间用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与钻研了10多年的经济转型相比,实现社会转型因为没有经验和样本显然更具挑战性。在新一轮广东解放思想学习讨论转入第二阶段后,东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9个调研课题中,有关“和谐”、“稳定”的社会课题数目甚至超过了“产业”、“经济”。
在被确定为全国23个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后,刘志庚在3月3日的东莞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说,东莞全市要求积极探索、务求实效,力争为全国创造新鲜经验。